開眼新聞 ﹥News Content

《紀錄片雙年展》交織影像、記憶與情感


第七屆《201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以「解放記憶」為題,規劃荷蘭導演海蒂‧哈妮曼、菲律賓導演奇拉‧塔西米克專題,帶領觀眾遊走在影像、記憶、情感相互交織的美好地帶!

第七屆《201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以「解放記憶」為題,規劃荷蘭導演海蒂‧哈妮曼(Heddy Honigmann)、菲律賓導演奇拉‧塔西米克(Kidlat Tahimik)專題,帶領觀眾遊走在影像、記憶、情感相互交織的美好地帶!海蒂‧哈妮曼的影像風格冷靜而溫潤,奇拉‧塔西米克則顯得熱烈奔放,他們以攝影機蒐集而來的人間故事,照見了最飽滿動人的文化與記憶。海蒂‧哈妮曼、奇拉‧塔西米克於影展期間受邀來台,分享其創作理念與影像實踐。

海蒂‧哈妮曼1951年生於秘魯首都利馬,父母是二戰時期納粹大屠殺的猶太倖存者,大學主修生物與文學,於1973年離開利馬遊歷世界,隨後前往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就讀,成為安東尼奧尼、托納多雷等義大利導演的學妹。1978年正式入荷蘭籍,並於阿姆斯特丹定居至今。哈妮曼自1979年起開始拍攝紀錄片,善以聊天對話方式傾聽並捕捉受訪者內在情感最真實的瞬間,被譽為猶如一劑治療抑鬱的良藥。海蒂‧哈妮曼多次贏得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歐洲電影大獎,2007年榮獲舊金山電影協會視覺藝術獎,並獲Hot Docs加拿大紀錄片影展頒予傑出成就獎,為當代重要之女性紀錄片創作者。

金屬與憂鬱的國度》(Metal and Melancholy, 1993)以海蒂的故鄉利馬為題,跟隨計程車司機遊走在利馬街頭,聽他們娓娓道來關於自己、關於親友、關於這個城市的看法,以一種平靜又充滿草根性的方式,映照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民的生命力與求生意志。獲2006荷蘭烏特勒支影展首獎的《永遠》(Forever, 2006),走訪巴黎最大的藝術家墓園,如今普魯斯特、蕭邦、王爾德等偉大的靈魂安眠於此,前來膜拜致意的各國旅客或追念摯愛的尋常百姓,徐徐訴說藝術在其生命中綻放的美麗,以及藝術家對他們的人生所帶來的影響。其最新作品《忘卻》(Oblivion, 2008)再度重返利馬,將鏡頭轉向酒保、侍者、工匠、街頭藝人,通過這些底層群眾的人生閱歷,看見這座城市的繁複紋理。
  
1942年出生的奇拉‧塔西米克,是菲律賓當代重要的紀錄影像創作者。1977年塔西米克以《噴了香水的惡夢》(Perfumed Nightmare, 1977)奪得柏林影展費比西獎,被荷索譽為「世上最具原創力和詩意的電影」!他的作品總圍繞在自傳、家庭、神話與喜劇之間,以獨特的幽默持續探索影片和個人、國族認同與後殖民社會的各種可能性。1994年以融合個人生活和菲律賓社會政治演變的《為什麼彩虹的中間是黃色》(Why Is Yellow Middle of the Rainbow, 1994),再次獲得各大國際影展重視,本片拍攝時間長達13年,塔西米克從1981年起,不間斷地以超八攝影機自由地拍攝他珍愛的家人與家園,以此貫穿導演個人、家庭、與菲律賓當代史,利用顏色隱喻自己的心情以及菲律賓的歷史發展與政治變化。

影展期間共計規劃兩場大師講堂,邀請海蒂‧哈妮曼、奇拉‧塔西米克與觀眾近距離交流,回顧其創作歷程以及作品中蘊含的哲思和人文關懷。《201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已於10月22日正式揭幕,除兩位焦點導演外,另有多達五十幾位國際影人盛情與會,將在映後座談、工作坊和專題講座中與台灣觀眾見面,歡迎民眾踴躍參與,分享零距離的感動!

(本新聞由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提供)

相關新聞


本日焦點-201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