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移動迷宮:焦土試煉 Maze Runner:Scorch Trials

延伸閱讀

關於製作

《移動迷宮》幾乎在單一場景拍攝,路易斯安那,巴頓魯治的蔥鬱林地;而《移動迷宮:焦土試煉》則需要一連串不同的場景,讓這些廣闊的場地賦予這趟旅程生命。

在製作開始時,需要嚴格地進行許多準備,主要演員參與強化訓練。他們每天在高海拔的阿布奎基跑上二、三英里,練習特技動作,像狄倫歐布萊恩的長距離滑行,在最後一刻穿過正在關閉的大門,李基弘在碉堡中的飛踢。當導演強調自然,演員就得重視動作特技。

移動迷宮》幾乎在單一場景拍攝,路易斯安那,巴頓魯治的蔥鬱林地;而《移動迷宮:焦土試煉》則需要一連串不同的場景,讓這些廣闊的場地賦予這趟旅程生命。

在新墨西哥中部,靠近阿布奎基,製作團隊找到了能符合電影末日後與反烏托邦基調的場地,包括在寬廣天空下的蜿蜒沙丘、乾枯的地表、破舊的購物中心、隱藏的都市隧道與下水道,廢棄的打撈碼頭,以及一個原始的山脈峽谷,象徵著自然最終能承受的希望。58天的拍攝讓導演威斯柏再次凝聚了他對視覺的豐富想像力,還有重視自然的演出。

離開綠意盎然的樹林幽地,取而代之的色調是棕色、藍色與紅色。威斯柏解釋道:「這部電影有許多動作,同時把這個開始自迷宮的史詩故事賦予新的面貌。它有著不同的色調、不同顏色與紋理,截然不同的氛圍。」

戈弗雷表示:「威斯柏對電影工作者而言是個了不起的發現。他以《移動迷宮》成為一名新銳導演。我們很興奮地希望他能繼續這個系列。威斯柏年輕、熱情,極富創造力與視野,而且對於溝通自己的想法也充滿了熱情。他自己做了很多美術功課,他會帶來一大幅畫作,然後說『基本上我希望看起來像這樣。』我們得想出辦法真的達成這個目標。」

當某些類型電影接受了更時尚、更風格化的方式,戈弗雷表示威斯柏的方式是「真實、樸實而自然。而不是某種華麗光亮的《移動迷宮》電影。我想這也是我們的影迷所回應的–這部電影感覺非常有質感而真實。」

詹姆士達許納表示,「在第一部電影中,我們見識了幽地、迷宮,大量的水泥、岩石還有藤蔓。現在,我們走入外在世界,有著各式各樣的地貌、遺跡、風暴與可怕的狂客。觀眾會有點坐立難安,感覺會有什麼嚇人的東西出現。但最重要的是,我認為他們會覺得又更貼近那些角色。」

拍攝《移動迷宮:焦土試煉》有時候對演員而言也像是一種試煉。
狄倫歐布萊恩表示他就扭到過手腕,「這部電影比起第一集的要求更嚴格。我一直以為那不可能。不只是奔跑而已。現在我們還得跟沙塵暴賽跑,越過沙丘,還有跟狂客作戰。」

李基弘在跑過沙丘時膝蓋發生了輕微骨折,「這一集比上一集更艱難,我們幾乎從頭跑到尾–逃離狂客、逃離WCKD,跑過沙丘。而且,我必須是整個團隊中最快、最強壯,最厲害的傢伙!」《移動迷宮:焦土試煉》的畫面由威斯柏與美術設計丹尼爾多倫斯(Daniel T. Dorrance)合作而成。

多倫斯提到焦土,「所有東西都看起來像是荒廢、被火燒過而且毀損。設計會充滿了一種過往榮光的褪色。而在WCKD的場景中,威斯柏希望呈現一種乾淨、未來、剛硬而高科技的感覺,有著許多堅硬的線條和青藍色。」

「《移動迷宮:焦土試煉》不是一部虛構世界的電影,而是世界倖存後的電影。」多倫斯繼續說明。「畫面上的每樣東西都有著熟悉的形象,但我們讓它看起來完全荒廢。我們讓在焦土中倖存的人們呈現出一種完全世界末日後的模樣。」

由WCKD掌控的碉堡則參考了鑽油平台的外型,而其中的大部分都在沙漠底下。在碉堡之中則是醫療實驗室、大寢室和審訊間。大多數的碉堡內部空間都在一座古老的電影晶片場拍攝,它提供了迷宮般的通道與管線。「我們替它漆上了軍事用的灰色,替管線貼上金屬箔片。」多倫斯說。「我們還增加了一些船上用的閘門。整個碉堡的視覺效果看起來像是鑽油平台混合航空母艦的感覺,給人一種被困在船上的幽閉感。」

沙丘的場景則大部分在阿布奎基的帕加里托沙丘。「我們清理了沙丘上的腳印以及沙灘四驅車的痕跡。」多倫斯解釋道。「我們利用耙子和掃瞄技術,還有低盤旋直昇機來當作巨型風扇,來製造沙丘蜿蜒的效果。我們製造出一種沙漠覆蓋了整座城市的感覺。理論上而言,在某些地區沙子應該會有50呎厚。我們露出了一些建築的頂端來強調這個概念。」

關於廢棄購物中心的場景,隊伍進入了已經關閉的溫洛克商場。製作團隊敲下天花板,打破窗戶,製造出一個巨大的沙穴,讓幽地鬥士從沙丘滑進這裡。牆壁漆上黑色然後反覆刷洗,製造出時間感還有火焚後的感覺。製作團隊打破購物中心的牆壁,換上內嵌塑膠絲的安全玻璃,製造出窗戶上的碎玻璃,但又不會像真正破掉的窗戶那樣危險。
精心製作的荷西巢穴,則是在阿布奎基市中心的一個鐵路修車廠拍攝,細部場景則是在阿布奎基片場。鐵路修車廠的場景設計包含了拾荒者密集居住的建築元素。「我們的想法是類似九龍城寨–一個位在香港的層疊建築,人們住在不到40平方呎的空間中。」多倫斯說。

「打造荷西的閣樓是在一間錄音室,用桶子當成屋頂,圓柱的建築結構則是複製了鐵路修車廠在1940年代的工廠風格,還有許多木頭與灰泥來構成一種回收利用的風格。我們跑去回收場尋找適合的金屬素材還有垃圾家具。」多倫斯回憶道。布景是由降落傘等材料構成。喬治的閣樓則充滿了電子產品與野外求生裝備。

在焦土之下的場景,製作團隊說服新墨西哥大學,讓他們進入陰暗潮濕的隧道與下水道,還有新墨西哥大學醫院底下的分流渠道。要建立狂客區的貧民窟,製作團隊找了阿布奎基市中心的好幾個地區。「然後我們買下那些地方來進行荒廢改造。」多倫斯解釋。「太陽強烈到甚至影響了建築物,於是塑膠融化。我們尋找老舊而且焚燬的車輛。我們用防水布、舊廣告看板、工廠的籠子、棚架,傾倒的垃圾箱來建構這個貧民窟–任何人們能在街上找來的東西,就用來蓋成自己的住處。」

至於狂歡派對的部分,地點座落在阿布奎基市中心的札卡利大宅,暱稱「城堡」,原本屬於已故的珠寶設計師格特魯德札卡利(Gertrude Zachary)。大宅的壁紙是灰暗的苔綠色,因為時間而褪色並且發霉。這棟陰鬱的大宅有著超過兩百盞吊燈,還有著老舊的藝術彩色玻璃窗。多倫斯解釋。「我們想建立一個過去曾經富麗堂皇,如今只剩下往日光輝,勉強存在的地方。我們利用燈光讓它充滿歡慶的感覺。我們也增加了派對用的家具,數百根蠟燭燒到融化,把VHS錄影帶扯出磁帶當成裝飾品。」

製作團隊最大的挑戰則是替影片的高潮找尋適合的地點,右支座落的山區。製片喬哈德維克二世提到,「新墨西哥州有很多山區,但能讓電影團隊輕易進入的地區卻很少。我們向威斯柏提出了二十個不同地點,直到他最後選定一個。」

右支的場景在偏僻的鑽石尾牧場,得開上好幾英里的泥土路。營地的核心概念是清新的空氣,被閃閃發光的溪流與山脈所包圍。「這是絕妙的露營環境。」多倫斯說。「幾乎像是烏托邦城市。」場景利用麻布、迷彩網、露營帳棚、軍用帳棚,四輪驅動車所組成,象徵著他們可以在晚上收拾,然後前進。

整部電影有大約600個特效鏡頭,最戲劇化的大多用在焦土和狂客身上。

在後製的時候,特效團隊添加了那些毀滅城市的極度乾燥與灼熱的陽光,整座城市如今只是一個焚燬後的空殼。國際知名的威塔特效公司製造了這種神奇的數位魔術。根據特效總監理察或蘭德(Richard Hollander)表示:「我們沒辦法在阿布奎基找到夠古老的東西,於是我們在網路上找到一些適合的廢棄建築,曾經發生過火災,以及斷裂的橋樑。」

閃焰症在把人變成狂客時共有三個階段。「階段一」狂客戴上假髮,還有放大血管的化妝,剝去表皮的皮膚,眼睛周圍的陰影。「階段二」這些效果更加明顯,嚴重地黑化,血管膨脹。在「階段三」惡化透過電腦特效產生,腸子、血管從狂客腐壞的身體中竄出。

在服裝方面,「在焦土中,沒有人做衣服,所有人都只是撿別的衣服穿,利用既有的成衣。所有東西都是二手的、髒污而破爛。」戲服設計桑佳米爾科維奇黑斯(Sanja Milkovi? Hays)這麼說。

幽地鬥士穿著厚實的衣服,以適應沙漠變化快速的溫度。湯瑪士穿著一件相對簡單的夾克與長褲,民豪的衣服變得更軍事風,尤其是他在右支飛行員夾克。泰瑞莎穿著防塵外套則更為女性化。煎鍋總是穿著一件背心,做為廚子,他希望穿著更為實用。新來的亞里士則穿著一件連帽外套,顯得有些失落。

狂客的衣著則是徹底撕裂開來。「想法來自於成為狂客應該是非常難受,所以他們撕開自己的衣服。」黑斯指出這點。他們的衣著要顯出他們的無家可歸與絕望。

拾荒者的外型則看起來像是未來世界的海盜。「他們走到外面,找到他們想穿的衣服。會有更多溫暖的顏色,許多棕色、米色、紅色和綠色。整體來說是更有趣的穿著。」黑斯說明。在山區的右支,服裝會強調暖色系,米色與淺棕色,常使用皮革、羊皮夾克,還有羊毛圍巾與帽子。

由派翠西亞克拉克森飾演的WCKD高層艾娃佩琪,則看起來很有威脅性,她總是穿著高級材質的白色衣服,譬如說咯什米爾羊絨。只有她的衣服不是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