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藉著電影理解與溝通!電影大師李滄東的小秘密


導演李滄東的每一個創作故事裡總帶著與人溝通、交流的想法,他從未放棄身為藝術家的責任,去讓人理解不能理解的,而對他來說最能廣泛接觸觀眾的媒介就是電影,這也是他決定從小說家轉換到電影導演的原因。

韓國導演李滄東作品雖少卻部部驚艷國際,他的新作《燃燒烈愛》拿下法國坎城影展場刊影評最高分紀錄,至今仍是紀錄保持者。去年台灣重映導演李滄東早期作品《綠洲》,而他的經典之作《薄荷糖》也將在今年5月14日首次以4K數位修復版本登上大銀幕。

■電影受侯導啟發──《風櫃來的人


李滄東是在上世紀90年代約40歲時才開始拍電影,從文壇轉戰電影圈。李滄東最初是感受到韓國社會與政治劇烈的變化,同時他也發現在這個時代裡,電影是比小說更為有效與廣泛傳遞溝通與交流的新媒介,在他觀看侯孝賢導演的作品《風櫃來的人》之後,讓他相當震驚產生「這個導演怎麼知道我的秘密」,深切讓他體驗到電影令人共情的強大力量,也讓他萌生接觸電影的想法。1993年他受韓國導演樸光洙邀請參與電影《想去那個島》的編劇與副導演工作,正式開啟他的電影創作之路。


■拍電影前是小說家


李滄東拍電影前是小說家,他青年時期就在寫小說,於慶北大學國語教育系畢業,投入過劇場,也得過韓國日報創作文學獎。他的出生背景──成長於韓國軍政府的威權過度民主時期,以及他的父親身為「左派」分子,因父親身分在成長階段感受過威脅與壓迫的經歷,影響著他日後的創作脈絡,無論是小說或是電影,他的作品總很意識地帶著一分藝術家的責任感,關注在社會的政治與現實性問題,而這些問題又與身處其中的人有著緊密的關連。


■熱愛電影身體力行: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長


李滄東除了是作家、導演與老師教授的身份之外,他也曾在盧武鉉執政時期的2003年至2004年間,進入內閣,當過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長。對於李滄東來說,擔任文化部長那段時間是職業生涯中最艱困的時光,雖然他拒絕多次,最後還是接下這個任務,耗盡很大力氣適應官場生態,貫穿自我風格的他當官時不穿西裝,而是穿著牛仔褲進出辦公室,而他曾分享,每當想好好思考未來走向,總是會被不斷出現的電話或是公文打斷。李滄東當文化部長16個月,期間較引起話題與關注的政策是李滄東在當時縮減韓國電影配額制度,被大力批評,但他後來表示,那是他以縮減做為緩衝完全廢除韓國電影配額的折衷辦法。


■綠色三部曲


疏通(소통)或作溝通交流是李滄東創作的重要核心,他總懷抱讓人們理解所不能理解的人事物的理想,無論在他的小說中或電影裡,都試圖以人們難以理解與視而不見的邊緣人物悲劇處境,藉此去和觀眾溝通,突顯對現實的批判,激勵觀眾思考不曾思考過的問題與衝突,並在細節處琢磨真實情感,風格遊走魔幻與寫實之間。李滄東首部作品《青魚》、第二部作品《薄荷糖》與《綠洲》因為都與綠色相關,在台灣被稱為綠色三部曲,不過李滄東曾在一些訪談中回應,在韓國並沒有綠色三部曲這樣的稱呼,三部作品與綠色有關也只是巧合。


■想望時間倒轉的《薄荷糖



導演李滄東曾在40多歲時看著鏡子的自己,發覺自己變成了20歲時害怕的樣子,促使他以倒敘的手法創作《薄荷糖》。李滄東也曾提及,當時社會氛圍對未來充滿憧憬,也讓他萌生以《薄荷糖》的故事帶領觀眾以全然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體會時間。

作者:Angela

本期焦點-【v.809】 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