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老爸出任務》觀後感:輕輕探問真相與謊言的幽默


有著備受期待的喜劇明星陣容:史提夫卡爾、勞倫斯費許朋、布萊恩克雷斯頓的演出,金球獎最佳導演李察林克雷特的執導,新作《老爸出任務》有著預期的幽默段落,但收攏在瀰漫淒慘氛圍的故事架構中,就像在不斷搔癢著美國、揭美國的瘡疤。

老爸出任務》(Last Flag Flying)描述一位已服刑完退伍的老兵賴瑞薛佛,得知正當兵的兒子在派駐的伊拉克巴格達光榮戰死。賴瑞找了以前在越戰當兵的同伴,前往軍方辦理葬禮。然而,當賴瑞到達停棺現場,他才知道兒子死亡的內幕,他決定不讓兒子葬在美國的阿靈頓公墓,而是要運送回朴次茅斯(Portsmouth),他的家鄉附近安葬。不過這段過程當然是狀況百出。

老爸出任務》故事原是1973年電影《最後行動》(The Last Detail,又譯《特殊任務》)的續集。1973年電影《最後行動》描述了一名年輕水手賴瑞麥多在軍隊犯了錯,要被送到維吉尼亞州的朴次茅斯(Portsmouth)的軍事監獄服刑8年,兩位水手巴達與穆勒聽命押著麥多上路,他們後來知道麥多只是偷了長官太太的捐款箱中的40塊美元,就被判8年重刑,不捨的兩位水手決定在這段火車押送的旅程,帶麥多認識人生,喝酒、打架、享受第一次的性愛,然後再去監獄。


最後行動》曾是被遺忘的坎城經典之一,由哈爾亞西比執導,傑克尼柯遜藍迪奎德(Randy Quaid)、歐提斯揚(Otis Young)主演。兩部都是改編自達瑞波尼克薩(Darryl Ponicsan)的小說。不過按兩部電影的簡介和人物名字細看,應該不難察覺電影《老爸出任務》的人物背景和前集不同,做了很大的更動。《老爸出任務》並不延續《最後行動》的故事,最多是延續三個角色的個性,也因此電影《老爸出任務》技術上可視為獨立觀看的作品,並不需要先觀看《最後行動》。而電影《老爸出任務》裡面提到的幾則回溯如嗎啡事件,也不在《最後行動》有發生過。

新作《老爸出任務》的卡司陣容同樣組成亮眼,有喜劇明星史提夫卡爾布萊恩克雷斯頓勞倫斯費許朋主演,導演是李察林克雷特,編劇是李察林克雷特和小說作者達瑞波尼克薩共同執筆。

提到李察林克雷特,熟悉的影迷應該能猜到電影調性,充滿他一連串的對白風格。沒有刻意為之的大道理,沒有特別反應社會議題的喬段供影迷思考,或用戲劇性的手法製造出某種衝突對立,藉此對社會時事作出精闢針砭。

這些夾敘夾議的說故事方式,在導演李察林克雷特的作品裡少見,他的電影特色維持像他的過往,像知名橫跨18年《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巴黎日落時》、《愛在午夜希臘時》系列與《年少時代》,平凡的生活感,時有幽默和傷心,將電影拍得像某段人生的一時片刻,而故事的哲理多半隱藏在對話中與生活和時間之中,無論什麼體悟,總是與人的日常密不可分,細嚼慢嚥才有感覺。

這分體悟在《老爸出任務》中也是如此。省思美國的越戰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思考軍事第一大國下的美軍個體,包含老兵、士兵與他們的家屬,以及脫下軍服後各自的退伍生活,對國家政府的說詞和命令有著愛恨交織的情感,這些都像伏流,潛藏在電影三位主要角色,也是三位退伍老兵身上──賴瑞和薩爾和穆勒。


老爸出任務》將美國政府和軍人遵命的天職矛盾敘述,融入電影的日常瑣碎,窺見美國發動所謂拯救他人、拯救薩達姆獨裁政權下苦難的伊拉克民眾,光鮮亮麗的說詞背後,為此付出的美軍軍人那些小人物的某種境況,他們心中偶爾迷惑、偶爾秉持理念的矛盾不一,一會兒說懷念當兵同袍情誼的時光,一會兒對脫離軍隊感到慶幸的百感交集,和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情境有著異曲同工。

榮譽、正義、責任的理念與實際政府發動戰爭出兵的真相,交融出本片有些慘淡和哀傷的基底,電影有著預期的幽默段落,但收攏在故事架構中,就像是輕輕搔癢美國的傷口、揭美國的瘡疤,以這種幽默讓觀眾間接領悟戰爭的本質,從來不是什麼偉大的拯救他人。


本片乍看像是一個命題模糊且鬆散的日常剪影,靠著運送兒子的遺體到家鄉成為每個片段的中心,然而卻真實勾勒到了美國的英雄崇拜情結,和兩次發動戰爭的不明所以。就如片中軍方說賴瑞之子是光榮戰死巴格達,和片尾賴瑞不得不也對著被他們害死的兄弟,對家屬說出另一個美麗的謊言。畢竟事實似乎不太重要,寧願掩蓋平凡丟臉或荒唐醜陋的真相,用充滿善意和美好的說詞修飾,從善如流的稱之是一個英雄的事蹟,蓋過死的不值的事實,也好過讓真相公諸於世。真實有時候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力不從心,在《老爸出任務》或許有些切身體會。

作者:Angela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646】 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