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先生的秘密》觀後感:文學之美與包裝之惡
《亨利先生的秘密》乍看之下不太清楚要講什麼故事,但光看它的一段電影簡介後頓覺引人入勝,這一看就恨不得快快知曉亨利皮克真正的秘密。
《亨利先生的秘密》是改編自法國同名暢銷小說的電影,法國導演雷米貝桑松(Rémi Bezançon)執導,威尼斯影帝法布萊斯魯奇尼(Fabrice Luchini)主演,作者是大衛芬基諾斯 (David Foenkinos),曾寫過代表作《精巧細緻》,同樣也改編過電影《愛情好意外》,由奧黛莉朵杜主演。
《亨利先生的秘密》乍看之下不太清楚要講什麼故事,但光看一段電影簡介就頗引人入勝,一看就恨不得快快知曉亨利皮克真正的秘密。劇情描述,法布萊斯魯奇尼飾演的權威書評胡許,主持每日書籍選書的評論節目。胡許某日收到一本年輕編輯達芬妮從「退稿圖書館」挖掘到的書稿──《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胡許一讀之下被書中巧妙結合愛情的分離與俄羅斯詩人作家普希金臨終時刻的內容給深深震撼與感動,準備在節目上大力推廣,但當他了解作者亨利皮克竟然只是個披薩師傅,一輩子從未寫過書,也從來沒有閱讀習慣,親朋好友也只看過皮克寫過購物清單,而且不久前皮克還已經過世。胡許開始懷疑亨利皮克其實另有其人,這本極富文采與涵養的著作,不可能是整日關在廚房的披薩師傅所寫,胡許決定要找出背後真正的作者。
無論是法國文學或是電影,再輕鬆的小品、再平凡的故事,都能透露出法國人對生活現象細微的觀察和對知識的熱情、對思考的投入,《亨利先生的秘密》便是這類小品,它映照出文學其中精妙之處,是讀者與作品之間的相遇再現了私密的空間和記憶;電影中,書評胡許積極找尋真正的作者,當他將《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給亨利皮克的妻子觀看時,請亨利皮克的妻子確認是不是亨利皮克本人所寫,妻子豪不猶豫表示,書中的情節與感覺正是亨利皮克和她相處的情景,但當胡許把《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給另一個可能是作者(退稿圖書館的創辦人)的前妻觀看時,前妻也感動地說,她在書中看到自己與創辦人的愛情。
《亨利先生的秘密》也藉由《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這本書暗暗點出一本好的文學,其作者真正的身分:作者是誰,他創作的動機、理念,在書籍付梓後,作者的存在和作品傳達給讀者的,已然脫鉤,這倒是有幾分與羅蘭巴特「作者已死」觀點吻合。但這不是本片挖盡心思論述的,只能說是額外附帶的小驚喜。電影其實拉出這團「作者是誰」的謎團,反不是要論證「作者已死」,而是在書評胡許不斷抽絲剝繭,分析作者文筆,多次從亨利皮克妻子嘴巴中探問,甚至尋訪求助有如電影《口白人生》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的文學理論教授,解析書裡內容的文筆、文中的知識,推論作者其實懂俄文等線索,在以為能挖出真正作者之際,最後謎底暴力揭曉,像是直接有力搧了讀者/影迷一道耳光,諷刺出版業與編輯在競爭激烈下的包裝行銷手法。
可不是?每個文學編輯都期待自己如《天才柏金斯》中的編輯麥斯威爾柏金斯,出版海明威、費茲傑羅、沃爾夫的小說,但在如今人人都是作家的時代,只要夠紅,他的書就會有人讀,此情此景中,編輯究竟要如何讓廣大讀者看見他的海明威與費茲傑羅?激烈競爭中的編輯是不是必須深知如何刺激市場、打出比別人響亮的名聲,另說一個故事為作品與作者包裝設計,更甚者讓書名更轟動?或是更搭配作者的價值,就像是J.K.羅琳的成名,一個快付不出帳款的單親媽媽,搖身一變蛻變為全球的魔法媽媽,這類吸引人的話題,不就替作者與作品成功行銷?而回頭一問,這些行銷的虛實界線又在哪裡?
有趣的是,《亨利先生的秘密》這部小說法文原名是Le mystère Henri Pick,直譯大概是亨利皮克的秘密,在台灣出版翻譯顯然也為了好行銷的書名,譯為《退稿圖書館》,但恐怕多半讀者讀過內容後會覺得受騙,好像經由出版社一操作,竟意外讀了一本名符其實的後設小說,發現此書並不真正著墨在退稿圖書館。
電影其他成面,演員部分,飾演本作中的難搞又精明的書評胡許,法星法布萊斯魯奇尼的演出,他的苦惱、掙扎與幽默也讓尋覓作者的過程增添樂趣和可信度,他一段和亨利皮克女兒(卡蜜兒克汀 飾)找父親書信手稿時,模仿法國女作家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的文風念白,堪稱一絕,本片最佳。
編導部分,雷米貝桑松與編劇凡妮莎波塔的改編也不差,在有限的篇幅時間內,將文字化為影像,而結局逆轉處的落差感營造的也剛好,在某些追求謎底更驚人的觀者來說,或許覺得無所適從,但行銷背後的落差,事實與故事之間的破滅不也是這種感覺?這樣的逆轉仔細一想,還挺有餘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