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厭世媽咪日記》觀後感:從女人到黃臉婆被忽視的心路


這不是一部陳腔濫調的電影,不是描述辛苦的媽媽學會愛自己,因為聘了夜間保母,從此生活一切步入常軌的溫馨之作。《厭世媽咪日記》將日常家庭題材拍得不落俗脫,以驚奇的結局和迂迴的比喻,讓觀眾頓悟了母親最實際的煩惱、痛苦和壓力。

厭世媽咪日記》是一部會騙到人的電影,有些人被它騙到可能叫好,有些人可能會惱羞成怒。雖然電影行銷上策略占大部分因素,讓人完全沒有預料到電影的結局,扭轉了原先觀賞這部片的期待。《厭世媽咪日記》的片名和劇情,無論原文片名的Tully或中文譯名皆讓人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這會是一部老套而陳腔濫調的母親電影,保母來我家、老是皆大歡喜而溫馨的好萊塢家庭娛樂片。但它不是。

我個人欣賞這部電影的手法,《厭世媽咪日記》和《靈異第六感》類似,結局的一個逆轉,讓原先的劇情和畫面出現截然不同的解釋(第一次看我們會覺得瑪蘿藉由保母找到了失去的、那個曾經年輕的自我;但再看一次又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導演與編劇合力的騙術正好呼應電影想傳達給大眾的訊息──「母親角色」比外表所見到的往往要複雜許多,而且很多時候母親是孤立無援,甚至被漠視。家庭中的母親總是默默的被當作超人、被理所當然地要求,一個人被當作二、三個人,十分貼合母親這非人類能想像的生物存在。

導演傑森瑞特曼繼《鴻孕當頭》之後,再次與編劇蒂波洛寇蒂(Diablo Cody)合作,投入日常瑣碎的媽媽經,並從每日育兒、帶小孩、操持家務的片段,延伸出家庭和兩性分工等更大格局的議題,讓觀眾在觀賞影片後,無論是走入母親角色或是在看待母親這個身分上,都重新理解她們的心路歷程,並懂得母親也是需要協助。


瑪蘿是兩個孩子的媽,她大腹便便,未來將會有第三個孩子出世。她的先生德魯像日常家庭丈夫賺錢養家,爭取升官、改善家庭環境。生活沒有太多充裕資源的他們,凡事親力親為,從早忙到晚,尤其操心家中大小家務雜事,落在瑪蘿一頭肩上。

在《厭世媽咪日記》中,編劇蒂波洛寇蒂觀察入微和導演傑森瑞特曼的表現,讓與母親角色痛苦程度的幾個重點凸顯。

首先是有錢的家庭和沒有錢的家庭差別。瑪蘿對比瑪蘿弟媳,有錢與沒有錢,很快地一目了然。兩者區別在當一個家庭遇到問題,錢能不能換到更多資源為她們所用、幫助她們。瑪蘿的弟媳在生活出現變化時,她能用錢換取資源讓她不會被生活卡死與窒息。她請有良好學歷的保母來照顧小孩,她有多的時間可以慢慢準備豐盛的晚餐、操持家務,甚至可以只與丈夫同桌,讓小孩子與保母一起吃飯。電影中也有一句台詞對比瑪蘿的情境。弟媳說,生了第三胎更好帶。

但對瑪蘿而言,她沒有多餘的錢找資源幫忙。瑪蘿的先生一早上班不見人影,每日她挺著肚子開車送二個孩子上學,第三胎出生後生活更加忙亂到晚餐常常是微波食品。而她最不安定的因子,是她的大孩子Jonah,對聲音和事情變動有異常敏感跟焦躁,和其他孩子比起來,在電影中他被周遭老師與親戚形容很「獨特」(quirky)。瑪蘿曾帶孩子看過醫生,但尚未有確切診斷,而醫生給的早療,瑪蘿沒有多餘的錢持續接受療程,她看Youtube影片自學一套方法,每天利用毛刷刷遍孩子的肌膚。Youtube影片說這樣能「降低孩子的敏感度」。


編劇也環環相扣地,對話中多次提及瑪蘿的原生家庭,她在經濟上不足,在對外尋求協助的動機上也同樣缺乏。不過電影未對此述說因果,而是細微地選擇以相輔相成的方式出現。

瑪蘿的大孩子Jonah被學校校長委婉拒絕,學校希望瑪蘿能找專門的老師來教導她的孩子。在這個片段中,傑森瑞特曼處理的十分好,因為他藉瑪蘿與校長兩人的對話和互動傳達出雙重的訊息。有的人會解讀校長歧視瑪蘿的孩子;有的人會解讀到校長劃下界線,表達學校的能力有限。對瑪蘿來說,她希望校長不要拒絕她的孩子繼續就讀,因為她與孩子必須耗費額外的時間找新老師、新學校,重新適應,而她也認為孩子應該會越來越好,撐過這段時間。同樣的態度,也在瑪蘿考慮要不要請夜間保母上,有相同的猶豫及掙扎。

瑪蘿習慣倚靠自己、將責任攬在身上,恰好她的丈夫渾然未覺,也沒有金錢餘力有其他資源介入。一步步,瑪蘿慢慢走入崩潰邊緣,但沒有任何人包含她自己察覺。


在詮釋瑪蘿的這個角色,莎莉賽隆從外而內的演繹出這位堅強壓抑卻又無助的母親,觀眾從銀幕直接強而有力、感受到莎莉賽隆增胖23公斤的憔悴、走鐘。片中也隨著青春保母的到來,演員麥坎西黛維斯讓活力注入早已被榨乾的家庭。而朗李文斯頓所演的丈夫德魯,也微妙忠實地表現父親的某一面向,尤其晚上在床上戴耳機打電動的模樣。

厭世媽咪日記》在一層又一層家庭表向被揭開,在保母的到來,Jonah換適合的學校,在莎莉賽隆的演出,導演、編劇不帶批判地呈現,誠實表達了家庭中母親的細膩心路,也提醒母親和身旁的人了解到母親每日每夜在掏空心力照顧他人的事上,同樣需要協助。

作者:Angela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652】 201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