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擊》那是我最後一次執著
《最後一擊》名稱中就隱約透露出,就算贏了有些東西也失去了,運動員就是追求那一次的高點。雖然整體故事老派、人物關係也老派,但是在對於拳擊寫實開打的場面是較為新鮮的。電影中用了很多拳擊場的觀眾視角,和經典慢動作與消音來詮釋出拳擊手揮拳的震撼感。
擊墜或粉碎,失意的拳擊手與歸國大叔
一個作品的年代往往伴隨著一個時間點人們的浪漫,就像八零年代的少年漫畫中,努力、友情、勝利是基本的三件套。也是當時在泡沫經濟席捲日本,崩潰的社會一種不服輸跟認為執著下去後盼著一個美好的願景。
這種狀況不只存於社會,在運動作品中也是常常能夠看見的。雖然如今的作品對於運動表現與運動員有著更多元的創作空間,但關於「勝利」的那種執著似乎是從未改變。
改編日本小說的《最後一擊》是講述兩代不同的拳擊手再次在賽場上拼命的故事。因為覺得勝負判決不公,前拳擊手廣岡仁一退出了拳擊圈在美國創業多年後回到日本,偶然與判決不公不服氣的新生代拳擊手黒木翔吾碰面。在廣岡的決意和黒木的熱血下,一老一少決定再次以世界冠軍為目標,挑戰拳擊擂台。但命運卻總不得人願。
《最後一擊》是什麼電影:
說起拳擊,如果以日本來說必定會提到梶原一騎的《小拳王》,與森川讓次的《第一神拳》。不管是幕之內一步從一個被霸凌的釣魚店小孩,成為拳擊壇上不可忽略的拳擊手,或是不良份子矢吹丈與命運的對手力石徹的對決,還有在拳擊類台上燃燒生命的一刻,都有著那個年代獨有的運動熱血。不過有趣的是在《小拳王》最後矢吹丈的台詞是表示自己要燃燒殆盡,但因為漫畫構成像是人將逝去,故是否真的死亡,編輯部其實沒有給予明確的說詞。
這樣燃燒殆盡只為了求得那至高無上的那一刻,似乎很有和式風情,如同過去日本的一句「如櫻花綻放般死去」,在最閃亮的那一刻殞落似乎才能在心中獲得永恆。
雖然以現代人的感覺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但這種在自己最年華的時候付出所有只為求一個對得起自己的結果,是青春也是熱血,更很符合運動員的一生,在運動表現上有最能發揮權力的年紀,一旦過了那花樣年華後,運動員的能力就會逐年下降,這是無可逆的現實。雖是這樣說,但人就是往往有那不服氣的傲氣,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在拚一次。
日本電影拳擊電影《最後一擊》,是改編於作家沢木耕太郎連載於朝日新聞上的運動小說《春に散る》。據說原本將成為銀行員的沢木耕太郎,在上班第一天就決定辭職以寫作為職,並在1970年出道成為作家。
沢木耕太郎的風格較多是以社會寫實為主,其中又有許多以運動和旅行為題材的雜談性作品,《最後一擊》原作是在2017年出版,雖然不是沢木耕太郎的代表作,但以相當寫實的拳擊擂台描述,受到讀者喜愛。
《最後一擊》故事敘述退出拳擊界四十多年的廣岡仁一從美國回到日本,從自己成功經營起來的酒店退休,回到日本後被小餐館的混混在後巷找碴,輕鬆擊退後才發現在自己誤傷了一位無辜的人,那人就是在廣岡仁一擺出拳擊姿態,本能也出拳的拳擊手黑木翔吾。兩人經歷類似,都因裁判不公而失去拳擊台,而黑木看到廣岡感覺像是找到希望,希望可以指導他打拳,再次東山再起。
《最後一擊》分析與延伸:
就跟棒球日劇《下剋上球兒》找來許多打過高校野球的演員一樣,《最後一擊》同樣也找來有拳擊經驗的人士出演,松浦慎一郎就是其中之一。松浦慎一郎在大學時就是拳擊部的社員之一。
當他還只是臨演的時候,就在東京的渡邊拳擊館擔任教練,也因為對日本拳擊界有所貢獻而獲得獎項。這時候他開始出演拳擊為主,或指導以拳擊為主提的主角體態和訓練,台灣熟知的日本電影如《百元之戀》、上下部曲《啊!荒野》等,都是由他指導的。
而在《最後一擊》中,他也擔當這次的拳擊指導,而在訓練演員之外,這次電影中很重要的是重現真實的日本拳擊場,並試著在打鬥場景內製造出日式風格的拳擊經典場面,算是松浦慎一郎做為拳擊指導的一項挑戰。故這也可以說《最後一擊》其實很尊重原作沢木耕太郎在小說裡營造的「真實拳擊賽」這點,因為這也是這部小說較為迷人之處。雖然在人物塑造和劇情有所微調。
在原作《春に散る》廣岡仁一的視角是佔較為多數的,而他與一些四十前年的老友相聚、或會長女兒之間的故事,也佔一些故事的篇幅,但在電影版並沒有過多提起,人物也減少許多。故小說的敘事是廣岡仁一結束他美國的酒店事業回到日本,就去拜訪過去的老友和拳館,最後在老友相聚的新生活慶祝酒會上,才遭遇混混和黑木翔吾。
電影則將兩人的相遇變得更戲劇化,且更有廣岡與黑木兩人的
師徒羈絆。而黑木的角色也從考慮退役有經驗的拳擊手,成為一個經驗不足的菜鳥,增加很多的戲劇張力。
原作是台灣非常少見的運動文學,但這不表示台灣運動文學有所弱勢,台灣的運動文學從散文或隨筆開始,從談論運動、球賽,發展到故事和文學體性。這點與日本有所類似,但日本受到歐美的影響,也發展出許多運動小說,這類運動小說與我們熟知的運動漫畫類似,有著很強大的戲劇張力和故事性,而雖然大眾對於沒有實際參與運動就寫該項運動的故事很失禮、或作家多半也不全然了解該運動的所有,但是文學與小說畢竟是文字的運動,如何譜出感動人的詞彙和故事,使運動讓人深刻,也許才是運動文學的本質。
《最後一擊》值得一看嗎:
《最後一擊》的原作基本是以寫實拳擊為主,故較多都是琢磨於真實的拳擊場,但在其他的人物塑造和人物背景就是滿老掉牙的結構,它有著努力、親情、勝利的標準結構,整體發展也是過去日式電影最喜愛的虐戀與毅力,甚至是用失去來換取唯一次的任性,與站在戰場的權利。整體而言《最後一擊》就是活像80年代經典橋段的日本拳擊作品。
現在許多作品會求新求變,有著不同觀點去敘事一下運動或是工作,有些寫實、有些異色,這樣的多元性對於讀者來說是有趣的。
但這不表示「老派」不管用,《最後一擊》雖然整體故事老派、人物關係也老派,但是在對於拳擊寫實開打的場面是較為新鮮的。電影中用了很多拳擊場的觀眾視角,和經典慢動作與消音來詮釋出拳擊手揮拳的震撼感。這也是這部作品所追求的重點之一。
但《最後一擊》的故事也的確為了簡化原作人物的關係,讓電影劇情變得相當單調,很嚴肅又沉重的說關於一件拳擊的事情,並且在名稱中就隱約透露出,就算贏了有些東西也失去了,運動員就是追求那一次的高點,有人可能在半途就擱淺,每一場運動賽事中都是運動員對自己的博弈,還有任性妄為。就這點運動員的故事通常就如同在少年漫畫的連載排名一樣,腰斬捨棄十之八九。
但勝敗一瞬,這也許也是運動比賽中最吸引人也最讓運動員又愛又恨的地方。雖然電影不能說完全呈現出拳擊高手對決,但拍攝《最後一擊》電影的演員横浜流星,在開拍前痛苦的每日訓練,也獲取拳擊C級執照,來增加它對電影拳擊手這個角色的揣摩。
肌肉與拳頭如何給觀眾信服?也展現在演員的演技上,故《最後一擊》整體故事只能說是平穩,整體重點也許可以放在演員的演技和日本拳擊的重現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