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電影--《血腥萬聖節》:邪惡,是不需要理由的
《血腥萬聖節》把劇情重心放在警察與殺人魔的對峙,把殺人魔電影變成另類警匪片。大量的血漿配上流出來的腸子,在銀幕上面變成一道豪華的番茄醬套餐。做為一部節慶電影,本片把節慶傳統儀式以及面具殺人魔的元素融合得相當不錯。
馬來魔影評:《血腥萬聖節》(Trick)。評分:76分
◎【一言以蔽之】:融合殺人魔與邪教元素,打造一場屬於成人的萬聖節派對
1978年,一部叫做《Halloween》(萬聖節)的驚悚殘殺電影造成熱潮,當時台灣還在戒嚴,連開舞會都被禁止,根本不可能有萬聖節派對,甚至也不知道什麼是萬聖節,在這樣的封閉環境之下,只能將中文片名改成《月光光心慌慌》,而這部電影在這幾十年來立下的典範,可以說是改寫了驚悚殘殺類型電影的歷史,從此以後,「戴著面具的殺人魔」以及「毫無理由的殺人行為」成為這類驚悚電影的標準公式,2019年的《血腥萬聖節》可以說是承襲了這套公式,不但把「殺人魔戴著面具,在萬聖節出來大開殺戒」的類型公式重新組合,而且加入刑事偵察,甚至邪教相關主題,玩出低成本B級電影的另一種樂趣。
B級片導演派屈克魯希爾,比較端得上檯面的電影是《3D血腥情人節》(My Bloody Valentine 3D),如今他再度混合「節慶」以及「殺人魔」元素,推出《血腥萬聖節》,就是要把派對現場變成刑案現場,講述一個樂極生悲的故事。其實這種驚悚片從以前到現在,雖然都是以毫不遮掩的暴力畫面當成賣點,但骨子裡面卻是相當保守,片中的受害者大部分都是熱衷於玩樂,或者喜歡參加派對的人,甚至是性觀念比較開放的人,似乎硬要觀眾從中得到什麼道德教育,我覺得這是變相的「檢討受害者」,實在大可不必,還好《血腥萬聖節》沒有重複這些錯誤,而是把劇情重心放在警察與殺人魔的對峙,把殺人魔電影變成另類警匪片。
大量的血漿配上流出來的腸子,在銀幕上面變成一道豪華的番茄醬套餐,當然是看這種殘殺電影最紓壓的樂趣,但是做為一部節慶電影,本片把節慶傳統儀式以及面具殺人魔的元素融合得相當不錯,在大街小巷都化著妝、戴著面具的萬聖節夜晚,你永遠不會知道殺人魔是不是隱藏在夜色當中,甚至殺人魔都可能不止一個,而是可以累積大量的崇拜者,演變成一個類似邪教的組織,這看似誇張的情節,都是關於這個價值觀扭曲的網路世代最貼切的描述,於是這部看似節慶應景的殘殺電影竟然也可以變成警世寓言。
新聞上面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每當發生重大刑案的時候,他們的結論永遠都是「兇手愛打電玩、看漫畫、看電影,模仿其中的情節,所以造成這種後果」,這種說法不但是刻意針對大眾娛樂文化,甚至把相關的愛好者都打成「殺人魔同路人」,實在很不公平,但本片徹底打臉這些充滿偏見的言論,片中的殺人魔會殺人,就只是因為他喜歡殺人而已,而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是因為宗教式的集體崇拜,造成心智與價值觀的嚴重扭曲。很多時候,邪惡不需要理由,或者真正邪惡的人,是可以把任何東西都當成理由,這才是邪惡的可怕之處,而且這個問題可能有很多複雜因素,請別再過度簡化的說出「殺人魔都愛打電玩」這種結論了!
◎後記:
這部電影當初在戲院上映的時候,我並沒有去看,因為台灣當年的上映時間是11月,萬聖節早就過了,還好現在串流平台發達,我終於有機會在萬聖節所屬的10月份,看完這部營造節日氣氛的電影,而且這樣的情況不是特例,很多關於萬聖節、聖誕節的電影,在台灣都是節日已經過完才上映,也不知道要上映來幹嘛!為了怕有些人不記得這些重點節日的日期,我在此向各位片商重申一次:
萬聖節是10月31日,關於萬聖節的電影,請在10月31日「之前」上映。
聖誕節是12月25日,關於聖誕節的電影,請在12月25日「之前」上映。
如果你覺得我太執著,認為不在正確的時間上映也沒差,那我只需要問你一個問題:「你會在過年之後才上映賀歲片嗎」?不會嘛!所以說這是常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