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娜的512小時》--- 空無與忘我,沉靜與重生
全片真實記錄了所有看展觀眾,共同創造了令人驚艷連連的舉動。為期64天的「藝術性社會實驗」,不再能像日常習以為常地,用外表與行為舉止評斷他人時,人們對於碰觸到的陌生人,以及獨處的自己,從中會有著怎樣的反應、反省與醒悟?
<一分鐘影評>
「唯有在靜中,才能辨識動。 」
電影側拍記錄了「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 2014年在「英國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ies)與前來看展的觀眾共同進行一場長達512小時,為期64天的「藝術性社會實驗」,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地域,有著迥然不同年紀、膚色、語言、文化、成長經驗、素養、性格的人們,當走進展場內不同的空間,將手機與所有會發出聲響的身上飾品鎖進了置物櫃,屏除了所有來自外界俗世的干擾,蒙上了眼戴上了耳機走進展場,少了視覺與聽覺,不再能像日常習以為常地,用外表與行為舉止評斷他人時,人們對於碰觸到的陌生人,以及獨處的自己,從中會有著怎樣的反應、反省與醒悟?
全片真實記錄了所有看展觀眾,在展場中一起從驚訝到質疑,靜止到行動,共同創造了令人驚艷連連的舉動,也對他們進行了訪談,分享了前所未有的看展體驗與感受,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在看似無一物的空間裡,創造出讓人留連忘返的共鳴,引導看展人們從空無到忘我,再到沉靜到重生,綻放出一段獨一無二的生命旅程體驗,過程讓人驚艷連連,動容與感觸良多,是今年最啟迪人心的紀錄片電影。
預定2022年4月15日在台上映的紀錄片電影《瑪莉娜的512小時》 (512 Hours),是「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繼《凝視瑪莉娜》(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3)系列後又一創意之作,這一次她拋開了所有策展前的籌備規劃,因為當展覽經過事前縝密的計算與安排時,就會喪失創作最需要的直覺能力,她選擇了在空無一物的展場裡,引領前來參觀展覽的觀眾,共同進行一次長達512小時,為期64天的「藝術性社會實驗」演出,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共計13萬名觀展人次參與。
許多身在其中卻不知自己參與的觀眾,將手機與所有會發出聲響的身上飾品鎖進了置物櫃,屏除了所有來自外界俗世的干擾,蒙上了眼戴上了耳機走進展場,進行一場前所未有回歸與省視自我的實驗。為了打造出有別以往作品形式的全新藝術型態,她耗費了25年籌備《512小時》展覽計劃。並由備受全球電影節及影展關注的新銳女性導演艾狄娜 ‧ 依斯翠特(Adina Istrate) 與 吉安妮娜 ‧ 拉薩爾維婭(Giannina La Salvia)共同製作。
「我花了25年的時間才累積足夠的勇氣、專注和知識去實現這項計畫。在這件作品中,我付出了我的所有。」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1946 年 11 月 30 日出生於南斯拉夫塞爾維亞貝爾格勒,現年76歲,是位聞名國際的行為藝術家。自1970年代開始活躍至今,從事行為藝術40年,被人稱為「行為藝術教母」。現任巴德學院講師,瑪莉娜的表演探討著表演者與觀眾間的微妙關係、身體的極限與想像的各種可能性。
2022年4月15日在台上映電影《瑪莉娜的512小時》(512 Hours)中文預告
收起了手機與所有會發出聲響的物品, 然後走進展場,
面對著空無一物的展覽空間,觀眾將如何反應與自處,
耳機、面壁站立、閉眼、牽手、平台、桌、椅、
鏡子、黃色圖案、扁豆與白米、數數與分離、床與枕頭,
從空到靜到忘我,從動到思考到身在當下,這是一場瑪莉娜與參觀者共同的創作,
把痛苦化為創作的力量,是最好的療癒,別人看到外在,我們看到了內在,
那一刻,她放下了,因為感受到沒有她,這展覽也能繼續...
即將在2022年4月15日在台放映的紀錄片電影紀錄片電影《瑪莉娜的512小時》 (512 Hours),全片完整記錄下「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2014年夏天2014年在「英國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ies)的展覽作品 ---《512小時》(512 HOURS),自籌備期到展出後的全過程,並揭開展覽期間內各種精采時刻,片中訪談了包括瑪莉娜本人,前紐約MoMA P.S.1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克勞斯 ‧ 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 、「英國倫敦蛇形畫廊」藝廊館長奧布 ‧ 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行為藝術家」琳賽 ‧ 佩辛格(Lynsey Peisinger) 、工作人員以及多名參展觀眾,分享了他們共同參與後內心最真摯的觀展感受,透過對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人物進行的系列訪談,讓看電影的觀眾彷彿跨越時空,回到了2014年的展覽現場,一起感受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神奇又獨特的魅力。
片中從不同的訪談中,讓人感受到展場裡是自我、流行文化與批判的掩埋場,因為當人們戴上耳機,用布蒙上了眼睛,暫時喪失了視覺與聽覺,走進閉眼室或站或躺,或走動或坐下,因為看不見聽不到,便不再像日常,習以為常地用看到的外表與行為舉止去評斷他人,在其中走動的觀眾碰觸到陌生人時,有的人會立即抽身避開,有些人卻能試著用觸覺與他人溝通,獲得了與自己與他人相處前所未有的體驗。 有位千禧年後才出生的年輕人受訪時說:「這是我長大之後,第一次聽到自己呼吸的聲音。」 ,還有更多讓人或莞爾一笑,或深有同感,或啟迪良多的分享,想知道他們都體驗了些什麼?有著怎麼樣的重生感受,請鎖定2022年4月15日在台放映的紀錄片電影紀錄片電影《瑪莉娜的512小時》 (512 Hours),一起進戲院影城,感受「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從空無到忘我,從沉靜到重生的獨特魅力與風采。
<電影本事>
自「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繼2010年於「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展出大型回顧展,以及《藝術家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系列作品後,2014年夏天,她決定再次透過展覽和表演並進的激進表態,測試自身與觀眾之間的情感極限,並以《512小時》(512 HOURS)作為展覽名稱——她將在「英國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ies)內度過512小時,進行一場為期64天的演出。參與者進入畫廊後,不被允許攜帶任何隨身物品,並可自行決定停留時長。
然而,當展覽盛大開幕後,卻發生連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本人都意想不到的驚喜;本片紀錄下行為藝術史上前所未有的時刻,瑪莉娜透過本次展覽,進行了一場關於「人際關係網」的社會實驗,讓一群仰賴21世紀科技的參與者,接觸到人類情感和同理心的深刻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