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張作驥導演暢談電影拍攝


本週上映的《當愛來的時候》,甫獲本屆金馬獎十四項提名,創下國片入圍紀錄,本期e週報特別專訪張作驥導演,邀請他分享創作理念及拍片甘苦談。


初臨電影工作室,獲知張作驥正從醫院返回的途中,這個腿傷,也就是張導無法親臨倫敦影展的原因。

但其實,在張導窄而滿的辦公室裡,鵝黃燈光,伴著茶香,不難窺見,即使與傷共處,他也能找到最舒適自若的姿態。



新片《當愛來的時候》獲金馬獎十四項提名,為國片寫下光彩的一頁,張作驥導演臉上難掩欣喜,除很高興作品獲得評審肯定,更希望,可以進一步征服觀眾,他表示,在劇情架構還沒成形前,他最初只想到,要拍一部關於家庭的、女性的電影,他以自己母親個性為本,寫了一個大媽角色給呂雪鳳演,並以「新生命」為題,作為一個愛的來源——簡單明瞭的命義,跌宕出電影中如斯巨大的張力。


極具特色的主場景,或可視為分水嶺,張導表示,一次在香港與朋友共聚,看到當地熱鬧的快炒店場景,當下興起將之呈現銀幕的念頭。而電影中,觀眾看到頗見規模的快炒店,很難想像,當初是於西寧市場的一個荒廢商場搭建而成。


本片另個特色,就是視覺張力飽滿的畫面——除了首尾的生產鏡頭,多位女演員演出尺度之大膽,亦是令人嘆服。張作驥導演說,一開始找演員,便開門見山演出尺度,其中新人李亦捷的角色—來春,隨著床戲、懷孕、崩潰,帶出不容忽視的青少年議題。


張作驥導演希望,電影也可以引起高中族群的共鳴……,而這當然跟90年代初期的紀錄片經歷有關。當時有三年的時間,張導密集為電視節目拍攝青少年紀錄片,透過這些經驗與累積,他深知養成教育的重要,日後也不遺餘力,一再用電影鏡頭加以捕捉、探討。


另外,他不諱言,今年金馬獎入圍電影,他非常喜歡《十月圍城》和《艋舺》,這兩部片在技術執行層面的完熟,相當值得國片借鏡,今年入圍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的李烈,則是他心目中,近年台灣電影復甦的重要推手。張導亦有感於,國片的起伏是一種循環,一昧跟風,會失去誠意,他拍電影,是基於對生命歷練的一種抒發、更是對自我能力的挑戰。


「每部戲,我都要找一個標靶去克服。」一個誠懇的態度,在甫歸航的張作驥導演身上,卻是無垠無涯的生命課題。



作者簡介:保溫冰,本名陳韋任,自幼起大量吞食電影,曾執筆聯合報專欄,著有《紐約老鼠》(九歌)…等書,部落格。


作者:保溫冰

本期焦點-【v.294】 201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