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音樂王《火線交錯》連莊
於日前揭曉的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將「最佳原創電影配樂」頒給了《火線交錯》的山塔歐拉拉(Gustavo Santaolalla),這是他繼2005年上一屆奧斯卡的《斷背山》後再次獲獎,如果上一次是奧斯卡力求突破與嚐鮮的結果,那麼這次就可說是對這名拉丁美洲音樂家的純粹肯定。
在老一輩配樂家紛紛凋零無力的今日,電影配樂往往成了管弦樂的代名詞,總是套用既定的情緒氛圍模式,或淪為主題音樂合輯,選幾首歌意思一下,了無新意也沒有幫電影拉抬的效果。山塔歐拉拉的出現,提供了電影音樂另一種清新的思惟,一種「四兩撥千金」的難以承受之輕,拿《靈魂的重量》來說吧,每個角色各自背負著沈重與悲痛的心緒,若還要加上催淚型的傳統配樂,未免要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而山塔歐拉拉用電吉他撥個幾聲,就傳達出另一種淒涼無奈的感受,跟他在《火線交錯》採用的策略是類似的。
《靈魂的重量》或許可視為《火線交錯》的配樂前身,兩部電影同樣都是山塔歐拉拉和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的合作,而導演也仍採用多線敘事處理沈重主題,於是這次山塔歐拉拉又故計重施,只是格局又更大了些,《火線交錯》的配樂由民族味濃的極簡樂器構成,與電影中的氣氛相較之下極為輕描淡寫,另外也由於故事分別發生於摩洛哥、突尼西亞、墨西哥與日本,就像電影主題強調的,由於各種語言、文化隔閡造成種種悲劇,在電影中也可以聽到各國流行音樂,如果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主題,電影配樂將與世界音樂大雜匯無異,山塔歐拉拉的主題配樂剛好扮演居中調節的角色,它能貫穿這多種完全迥異的風格,夾在中間而不顯突兀,名符其實讓音樂成為世界共通的語言。也許這種特質又剛好能突破奧斯卡評審委員各異的聽覺胃口,讓山塔歐拉拉一連拿了兩座小金人。
山塔歐拉拉出生在阿根廷,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搞音樂玩團,他的「Arco Iris」樂團發行過數張深具影響力的專輯,但政治因素迫使他移居美國,在洛杉磯他找到了新角色-擔任音樂製作人,並曾一手捧紅許多拉丁藝人,直到他開始專心致力於製作電影配樂為止。累積多年音樂製作經驗,山塔歐拉拉的配樂作品雖不多,卻張張精緻動聽,僅管多為小眾電影或外語片,卻廣受各界好評,也獲得不少獎項肯定,除了和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的固定合作,他也曾為巴西導演華特薩勒斯(Walter Salles)《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製作原聲配樂,獲得一座英國金像獎,也為他後來的小金人康莊大道鋪路。
2005年他在讀過電影劇本之後,就為當時尚未開拍的《斷背山》寫好了配樂,一反好萊塢慣例,破天荒的先電影而行,但這種少見的步驟卻讓導演李安可先對配樂留下印象,配樂陪著導演在開拍之初尋覓拍攝地點,也伴隨了整部電影的拍攝過程,實在是配樂中的配樂,夾帶著《斷背山》的超人氣,與電影密不可分的配樂也理所當然的拿下了一座奧斯卡,再加上《火線交錯》的這一座,山塔歐拉拉儼然新世代電影配樂教主,且聽他下部作品怎麼收服影迷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