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琳娜》挖ㄟ愛琳娜滴叨位?
既然無法大鳴大放,但辛苦地生存於台灣這個社會中,一點所謂的小確幸就能讓人魂縈夢牽,消除疲勞。只是當所能立足的根本,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了,遑論幸福的感受。
電影不夠完美,但又何妨,就像陳愛琳和電影中其他角色們一樣,把握機會也不一定能夠飛上枝頭當鳳凰,所能夠做的即能力所及,努力去做就是了,縱使未必能徹底翻轉改變個甚麼,但強大的生命力,草根性十足地,凝聚匯集成難以忽視的聲音,為了我們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最深愛的人文、土地,這是《愛琳娜》,諧音同『愛人阿』的台語。
嚴格來說, 這部電影遊走於好壞一線間的鋼索上。很多情節蜻蜓點水顯得瑣碎,凸顯導演野心過大,卻感受到每一次稍嫌突兀的短暫鑲嵌以及情節的轉折,都直指導演對這個故事意在言外的想法及心情,因此對我而言,討厭這部電影有一定的困難度,正是因為那些影像所表現出來的情懷,真情流露地關心弱勢族群,讓電影到了最後,激勵著人心,我想這也是導演所希望的吧!?
或許有一部份是當你一直期待著化身蒙面女俠後的暢快淋漓,卻始終還是聚精會神於主角陳愛琳的剩女徵婚啟事,老哥和老妹,有時還有阿爸的初戀情人時,你總會不禁擔心前者與後者的關聯性是否足夠篇幅去串聯,但又不得不折服導演確實透過那些其實違和卻仍硬塞的橋段為後來的開展鋪陳,且在陸陸續續經歷一些問題後,綻放出來的俠義精神,更添風骨嶙峋。如安插父親同廖俊明分享廖添丁廣播劇的故事,呼應整部電影所安排的旁白,也回應之後的劇情。
其實可以如是說,這是一部透過陳愛琳一家的諸個形象,向外連結其他人物的刻劃,極具代表性地呈現出普遍台灣庶民眾生臉譜,且並未忽略日據時代的殖民,到如今新住民形成之勢力,及漲跌興衰於時間皺褶裡的經濟。不談既得利益者及掌權者,也不去觸碰絕對成功人士,畢竟這些是少數,多數人則似乎皆為以下情形。
儘管我們曾經為未來描繪得多麼精彩,也或許我們自以為手裡已握有全世界,但卻在環境、資訊日新月異中,驀然驚覺人生不過爾爾,自己仍庸庸碌碌地過著生活,從來還是在原地轉圈兒。我們皆以為抓住甚麼機會就會改變些甚麼,但時代社會的巨浪往往還是默默地將你推回沒甚麼不同的原地。甚至導演也不想放過那些看似成功者,讓他們並非能就此一路順遂下去。
然而我們所作為的起心動念不過尋求家庭圓滿罷了,原來導演花這麼多篇幅堆疊陳愛琳的徵婚趣事,其實互文了劇中其他要角行為背後的動機。此外,這個『家』字在這部電影中,以父親這個角色為圓心,歲數為半徑,所圈畫出來的人生之圓,尚給我感受到『根源』的心思,從過往日本友人的來訪,到走看過去已成廢墟的工作場所,還有義賊廖添丁的故事......等等。乃至後來,擴及到愛琳娜所聲援的示威行為,其實都在為自己原有的,所深愛的根本戰鬥著。
既然無法大鳴大放,但辛苦地生存於台灣這個社會中,一點所謂的小確幸就能讓人魂縈夢牽,消除疲勞。只是當所能立足的根本,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了,遑論幸福的感受。愛琳和俊明的快閃行動,儘管是為了陷入昏迷的父親祈福的舉動,但事實上也是所見所聞一切後,不得不挺身站出來為基本都要被剝奪的人事發聲。
那是種大聲疾呼,呼告請求著掌權者及既得利益者別因為利字當前就以為對大家都好地,輕易破壞了圓滿,畢竟那才是人民畢生所愛,回應愛琳自己被高富帥所迷惑,而忽略了一直默默守護在自己身旁的俊明一般。於是也深刻體會到導演以小窺大的用心,就像第一顆鏡頭從火雞的視角到後來空拍高雄街景的長鏡頭一般,從陳愛琳一家出發,到社會關懷做結,彼此對照呼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