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雪中的白鳥》複雜的母女情
《暴風雪中的白鳥》用女兒的角度來觀察父母的失敗婚姻是有趣的,最讓我有興趣的,是母女關係中的複雜感情,女兒的青春竟提醒了母親Eve的年華老去,讓Eve面對曾經摯愛的女兒時充滿嫉妒與酸楚。
《暴風雪中的白鳥》算是偵探片與少女轉大人片的組合,看完全片回頭再思考,才發現很多之前看似無關緊要的瑣事,都是導演留給觀眾的線索。1988年,17歲少女Kat﹝雪琳伍德利﹞的媽媽Eve﹝伊娃葛林﹞失蹤了。Eve與丈夫Brock失和多年,與女兒的關係也怪怪的,她失蹤的那天,連張字條也沒留。到底真相是什麼?而Eve失蹤後,Kat的男友Phil不知為何總是找藉口不要上床,管不住青春期荷爾蒙的Kat找上了辦她母親案件的警探當砲友,表面上看起來,Kat對於母親的失蹤沒有那麼在意,但有些壓抑的情緒,幾年後才湧了上來......
母親失蹤後,Kat夜晚常常作類似的夢,主題都是在一片純白的大雪中,看見赤身裸體的媽媽。或許,她的潛意識早已拼出媽媽失蹤的真正原因,所以才有那些奇異夢境,但如她朋友所言,Kat對不想面對的事情與說法,總是故意忽略。而類似夢境不斷回來,或許也暗示了Kat儘管嘴上說媽媽離開了她還比較快樂,心裡卻有著壓抑的創傷。
三年後,終於真相大白,她才發現自己誰都不了解。不只是不了解母親,她原本還認為父親什麼事都做不成、男友膚淺到怎麼探究怎麼挖掘都只有表面,到此刻自以為聰明的她才明白自己什麼都錯了,也如同許多青少年一樣,突然發現自己父母也是人,也可能和孩子們一樣徬徨無助。最終,她與電影一開始的她,已經完全不同,真正成為了成熟的大學女孩。只是她的「轉大人」比其他同儕來得殘酷得多。
本片用女兒的角度來觀察父母的失敗婚姻是有趣的,可惜的是這位女兒對父母的態度很冷漠,甚至許多領會來得很遲,所以從Kat角度看故事的觀眾也難免會被這種疏離態度影響。另外,我也希望她成熟後的思想轉變可以再多著墨,會讓觀眾更滿足。本片中間一大段都在描述少女的成長,但結尾卻完全集中在解謎,前面的成年主題突然斷了線,有點可惜。
不過《暴風雪中的白鳥》最讓我有興趣的,是母女關係中的複雜感情。幾年前女兒Kat還小時,母女關係多麼單純,怎知女兒長大後,她的青春竟提醒了母親Eve的年華老去,讓Eve面對曾經摯愛的女兒時充滿嫉妒與酸楚。由於母親對女兒的女性特質是憤慨厭惡的,所以母親離開似乎讓Kat終於可以自在成為真正的女人,可以勾引男人,甚至,因為家裡那個父親形象太軟弱,所以她找了個大她兩輪的硬漢形象男人當炮友。
Kat看著鏡中自己時,是如此滿足與自傲,對每段曲線深深滿意,她即將開始享受無數的性愉悅;Eve過去曾經歷此階段,但已回不去了,她自知將會一天比一天老醜、垂墜,找不到快樂,不再被人愛,精華人生、美艷容貌就如此交出給這個家,為厭惡的男人煮了十幾年的飯,為女兒勞心勞力,而到頭來她卻一無所有,甚至感覺女兒變成了競爭者,如同女兒對母親的形容,她說母親會「瞪著我,好像我偷了她東西一樣」。在一場「晚餐去哪吃」的四人討論中,Eve最後忍不住大吼「為什麼沒有人聽我說話!」的確,長久以來她只是個形象與工具,沒有人把她說的話當一回事,Eve對自己的存在喪失了信心,因此女兒看起來越亮眼越吸引人,就越是踩到她的痛處。
在Eve消失之前,她已在作自我存在的困獸之鬥,Eve對年輕男孩Phil的調情,背後代表著好多意義,她想證明自己有魅力、可與女兒競爭,想報復她那無趣的老公,想調劑她無聊到令人發瘋的生活。她看似荒謬可笑,其實很悲哀,因為她根本打不贏。
雪琳伍德利演技一向精彩,在《暴風雪中的白鳥》裡也不例外,比較特別的是這角色跟以往比起來較為接近大人的角色,也不是很討喜,而且還全裸露點。她跟Thomas Jane的那場勾引戲,完全表現出少女初長成的某些尷尬、害羞、以及花苞中等待爆發的狂放,非常精彩。
伊娃葛林雖然演得也很好,眼神裡總是藏著一把火,但這選角還是有個問題,就是她看起來太年輕了,怎麼可能是伍德利的媽媽,即使她在本片扮相已有刻意顯老,但還是掩蓋不住伊娃葛林的年輕亮麗外表,人太美也是很麻煩的(我也很希望有這個困擾)。
最後特別提一下,在20世紀末是文青的朋友們,聽這部片的配樂應該會挺開心的,有Cocteau Twins、Depeche Mode、Echo & the Bunnymen、The Cure等等。
***
經典對白:
***
Kat: Just as I was becoming nothing but my body - flesh, blood and raging hormones - she stepped out of hers and left it behi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