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看見《綠光》


愛,像午後的雷雨,來得急、又突然。

第一次看《綠光》是在十幾年前的金馬影展,自己還是學生的時候。那時對愛情和人生的體會都太有限,於是,對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或許比現在更感興趣;在潛意識中,不大能分辨自己到底是想從虛擬的世界裡「體會」愛情,抑或自己豐沛的情感也需要來自現實之外的世界。


李歐卡霍的《男孩遇見女孩》、艾瑞克.侯麥的《綠光》、《愛在黎明破曉時》、《遇見百分百的女孩》(片名不大確定,但記得是比利時片)…都是當時頗喜歡的金馬影展電影。 第二次看《綠光》並不是衝著「全新拷貝」的噱頭而來,而是想看看,人生在過了十五年左右後,再次看這部電影,會不會有新的感受。當時的喜歡,在經過時間的沖刷、沈澱後,是否依然存在?自己的品味是否有些改變?答案是令人玩味的。


看電影之前,朋友告訴我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這故事來自於一部法國的短片。大意是一個離婚的婦女決定再給愛情一個機會。她想著,等一下出門若遇到一個對她友善、向她釋出善意的「他」,她就願意再次接納愛情。在橋上,她真的遇見了這樣的一個男人。男人對她有好感;他,在經過一段槁木死灰、不相信愛情的歲月,想放手再給愛情一個機會。而「她」竟出現了。心存一絲希望的他,等待她的首肯,把一切都賭在她身上。這個等愛的女人,終究在橋上猶豫了…。就在她猶豫不決的當下,男子從橋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綠光》是一本侯麥在電影中致敬的一本書,書中提到,太陽下山時因為折射和散射的緣故,肉眼會看到紫、紅、黃、綠…等不同的顏色。其中綠色是最後出現的一道光芒,當女人看見綠光時,就能洞悉自己和對方(男人)的心意。


影片中的女主角Delphine是個乏味的巴黎秘書,未婚夫的離去,嚴重打擊了她的自信心,常沒來由地哭泣和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是個不值得愛的女人。這個放不大開的魔羯座本來安排與友人一同旅遊,奈何朋友在出發前兩週取消了行程,讓Delphine頓時不知所措。


她想去都柏林,卻沒能成行;她去Cherbourg哭哭啼啼、敗興而歸;她去阿爾卑斯山,也在當日回到了巴黎。灰濛濛的天空,是她頭頂擺脫不了的顏色。象徵活力的盛夏,似乎只是嘲諷她的景色,緊跟著她。朋友們都十分擔心,紛紛給她建議,希望她能夠走出去,交交朋友。其中一名友人慷慨借給她西南海邊的公寓,讓她去渡假散心。來到海邊的Delphine每天游泳、散步,無意中聽見一群中、老年人談論《綠光》這本書,她想,什麼時候才能看見綠光呢?


在海邊,Delphine遇見一名作風開放的瑞典女觀光客,相較於她的放浪,Delphine顯得格格不入,尤其在與陌生男子搭訕時,Delphine不舒服到奪門而出,只想遠離一夜情的輕浮前奏…。就在Delphine放下希望、買票回到巴黎之際,車站裡的一名男子攫獲她的目光。他高挑、斯文,完全是她的菜。兩人交換目光後,很自然地開始交談,Delphine要回巴黎,而男人則前往他處。Delphine順著自己的心意,詢問男子是否願意有她的陪伴,於是,心情灰濛濛的Delphine,出現了女孩的笑容和興奮;愛,就那麼不知不覺地找上門了。電影的最後,Delphine和男人坐在沙灘上,凝視夕陽。


Delphine等待的綠光,是否出現了?有沒有出現在此不透露,但,雙手緊握男子的Delphine,喜極而泣…。愛,像午後的雷雨,來得急、又突然。


一個對感覺有所堅持的女人,是不會輕易地把愛就交到別人的手裡。等待愛情如等待綠光的Delphine,從自己晦暗的世界裡,尋著希望的曙光走出。突破了龜毛、彆扭個性的不討喜,如小女孩般找回對愛情純真、浪漫的期待。觀眾本來一直都沒站在她那邊的心情(甚至覺得她真是不討喜啊!),忽然開始喜歡了她起來。侯麥擅長用景色呼應主角的心理發展,無論是《春、夏、秋、冬》或《綠光》,都讓人有種舒暢的感受。角色的內心發展和周遭人物的互動,都很寫實地呈現。看電影時,若能除去打打殺殺的聲光特效,更能專注品味角色心理的變化和清楚跟隨故事線的脈絡。看多了好萊塢的固定配方後,更能體會一部好電影的可貴。能細細品味並回味無窮的電影,終究能在心裡留下些什麼。

作者:Isabela

本期焦點-【v.188】 2008/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