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孩子》細膩平實的深刻感動
《追風箏的孩子》可以說是一部幾乎沒有刻意製造情緒的電影,也就是說,如果完全不看內容只看片子的波動的話,基本上是很平靜的。可是,它的感染力很強,可能是一個小動作、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會讓火行者掉眼淚,感覺就像是…整個人已經在懸崖邊緣一推就會掉下去似的,感動早就滿滿在心中,電影隨便用什麼方式推一把,眼淚就溢出來了。
火行者實在是愛死了馬克佛斯特〔Marc Forster〕這個導演,他的作品總是能在不敲鑼打鼓的情況下,就得到觀眾的全神貫注。《口白人生》、《擁抱豔陽天》、《尋找新樂園》通通都是一樣,用那種輕輕深入人心的方式,帶來不可思議的感動,現在再一部《追風箏的孩子》,火行者看完就打算直接去買貢品了。 有些電影沒有大場面,實在不需要到戲院去看,但偶爾會出現像《追風箏的孩子》這樣的作品,都會忍不住鼓勵身邊的人花錢捀場一下,餵它一些票房,當香火錢也好。 火行者是把小說擺了很久,都沒有翻開看,電影就出了……。
本來小說的題材就很吸引人,拍成電影之後,以一個直接看電影的人來說,真的是滿足了,整部電影看起來很完整,不像看完《移動世界》之後對劇情充滿了「這還可以多講一點」的遺憾。
《追風箏的孩子》說的故事,是卡力阿達拉〔Khalid Abdalla〕飾演的 Amir 和他的朋友 Hassan(家中僕人的兒子)之間的一段關係,小時候,他們是整天玩在一起的朋友,但 Hassan 一直都是聰明有天賦且會為朋友挺身而出的好孩子,而 Amir 卻顯得比較…有心機且懦弱,就算如此,他們之間的友誼還是很真摯的,至少,對 Hassan 而言是如此,即使他知道 Amir 的缺點,還是無怨無悔保持忠心。
然而,卻發生了一件事,Amir 做出了連自己都覺得很不安的決定,一個非常對不起 Hassan 的決定,因此,不敢面對現實的他開始疏遠 Hassan,甚至用更不好的做法來讓 Hassan 離開…。在政局改變之後,Amir 的父親帶著他到了美國,從此他在美國求學、成家,直到父親的老朋友重病,他才有機會回到家鄉,重新面對這過去的陰影。
《追風箏的孩子》十分細膩,並不是把二小時通通花在「贖罪」上,其實花了相當的時間,先建立兩個小朋友的友誼,再來把小朋友的人格特質表現出來,然後才開始有小罪、大罪…再來才是想要眼不見為淨的距離,最後,贖罪之旅才開始。每個部份都用很平凡又很寫實的事件來描寫,看不到耍炫的東西,沒有英雄,沒有回頭拋頭顱灑熱血只為了求朋友的原諒…完全沒有戲劇化的裝飾,就像是…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或許也會這麼做的那種「正常人可能辦到的範圍」。
另外,《追風箏的孩子》感人的,並不是「一個主題」,比如說「贖罪」,還有很多很多的部份,比如說付出式的友情,比如說政治家的理念,比如說一個父親希望教孩子「為對的事情站出來」的理念…這些都是小東西,電影並沒有把它們放大來渲染,卻不知道是電影讓火行者變得過度敏感,亦或導演確實把電影拍得太好了,很多小片段都讓火行者莫名其妙就鼻酸起來。 很有意思,《追風箏的孩子》講的明明就是一個不太討喜的主題,一個「沒種」的小鬼頭,因為自己的恐懼,連如此忠貞的友情都可以犧牲…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一向對角色愛恨分明的火行者竟然沒有討厭這個小傢伙,也許,《追風箏的孩子》讓火行者感覺到了…大家小時候或許都有一段不懂事的過去,但長大了之後,不見得還是這樣子的,只是,Amir 有機會去彌補。 回想一下自己的過去,也可以找到類似的事件,小小年紀,懂什麼義氣?(至少火行者小時候不懂啦)小小年紀,哪知道後果?哪知道一個行為對他人的傷害有多深?
現在長大了,再看往事,幼稚,然而在當時卻是理所當然,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情勢,但 Amir 的感受,說不定,大家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體會過類似的經歷。 最後想補充一提的,是《追風箏的孩子》的片頭字幕,相當有文化的味道,又有設計感在其中,火行者很喜歡。
P.S. 卡力阿達拉這位演員很厲害的,別看他是《聯航93》的中東恐怖份子,他可是劍橋畢業,阿拉伯文、英文、法文都嚇嚇叫的高才生。
觀影最低需求
□ 知道這本小說的存在
□ 覺得自己會喜歡這本小說
□ 不需要電影明確告訴你要哭才會哭
□ 喜歡看角色心境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