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蟻人:拚成量子無故人


Size does matter!這句話適用《侏儸紀世界》,也適用《蟻人》。




面對漫威影業的電影,可以先讓邏輯思考休假兩小時,快樂享受畫面刺就好,Peyton Reed 執導的《蟻人》同樣是視覺華麗,新意有限的動作電影,精準實現了漫威公式。




蟻人》的主要噱頭在於人可以「縮小」千倍,變成像螞蟻一般大。這是新噱頭嗎?老影迷都知道那不是,只是一套20多年來已經不再是視覺主流的特效把戲罷了。




早期,最知名的「縮小」電影首推1957年的《聯合縮小軍》,把縮小的團隊送進了人體後,開始跟紅白血球和病菌對抗,很有寓教於樂的效果;1987年的《驚異大奇航》的情境大致相同,只是美術科技精進了不少,刺激指數因而倍增。







第二種縮小電影則是1989年的《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以及1992年,概念相同,卻反其道而行的《親愛的我把孩子放大了》,透過大體一旦變大或變小後必定發生的視角與視野變化,來檢視現代居家文明的趣明,同樣有冒險趣味,目的卻是博君一粲的情境喜劇而已。







蟻人》的核心在於一位瘋狂科學家,發明了先進的「制服」,可以耐得住改變分子距離的科技壓力,只要控制得宜,穿戴者的形體就可以隨心所欲快速收放,但是戰鬥能量毫沒有因此減弱,仍然有技擊武士的神威,可以「小兵立大功」,因此成為武器行家的眼紅目標。







這一點恰巧可以跟《侏羅紀世界》對照來看,《侏》片的野心家要的是大隻佬,《蟻人》要的則是小小兵,大小雖有別,取得秘密武器就能為所欲為的貪婪心,真的是科幻電影的反派角色最愛套用的萬靈公式啊。




蟻人》的趣味之一在於用「制服」解決輻射「掃瞄」的傳統思維,第一代蟻人Michael Douglas 飾演的Dr. Hank Pym,所有的魔法都歸諸「制服」,何其省力(不用解釋那是什麼纖維材料?亦不用解釋變大變小的科學依據),不像他的孽徒Darren Cross(由Corey Stoll 飾演)一直在鑽如何縮小生物,卻始終只換來一攤血。正因為如此,Pym急於搶回那套黃金盔甲,也就合情入理了。







蟻人》的趣味之二在於造型雖然很像假面超人,但是至少Paul Rudd飾演的男主角 Scott Lang不時還會摘下頭罩,向女兒展示既驕傲又溫柔的父親形象。整部電影的兩代蟻人其實心有千千結,念茲在茲的都是「家」(包含心愛的妻子和女兒),以及永遠找不到合適方法表達心意的父親情意結,但也都因為有著更大的愛,才從衝破自然法則,救苦救難。




蟻人》的趣味之三在於出任務前的練功,以出任務的艱難。練功時的災難,全都來自小小浴缸中的放水驚魂記,那是「縮小」電影屢試不爽的「奇觀」絕招,至於能踢能打的Evangeline Lilly,不但是要為不打不相識的情緣預伏線索,女強人的形象更在片尾預告著第二集的指日可待,也算是布局縝密的系列化商品生產線的運作心思。







至於出任務時,何以「蟻人」能夠「號召」螞蟻大軍全力以赴?發之以誠的心靈電波,坦白說,人蟻溝通是有可能啦,但要螞蟻大軍拚將頭?酬知已,卻又違背生物求生的本能,姑妄言之,就姑妄聽之吧。更別說,既然size改變了,男主角豈不是要氣喘吁吁才能跑到目的地?雖然,這即是飛蟻和水流的存在意義及功能性任務了。




Paul Rudd很帥,身手亦俐落,人窮志短的挫敗,亦能讓人同情,反而是Evangeline Lilly的假髮造型,讓人感覺不到她的真心,只能靠練功時的「對白」,直接透露她的愛慕心思,削弱了他們來電的可信度。




至於Michael Douglas在開場時的「年輕」模樣,展現了數位時代的「修圖」功力 ,確實挺唬人的,只可惜,Michael Douglas 的角色與戲路都陷在「刻板」印象中,不夠狂亦不夠癡,老薑不辣,有些浪費了。還好有Michael Pena飾演的Luis負責插科打諢,效果不錯,讓 《蟻人》的喜感全都能浮現,增加了不少趣味。

作者:藍祖蔚 【藍祖蔚-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508】 201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