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農村樂土《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
四年前的春天,一部以一群六、七十歲老稻農為主角的紀錄片《無米樂》,紀錄台灣農村生活,呈現農人如何面對WTO所帶來的衝擊,片中崑濱伯生動機智的對白更是一絕,在低迷慘淡的國片市場,寫下令人驚喜的票房成績。
同樣以農村為主題,同樣有可愛討喜的角色與詼諧逗趣的對白,《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不禁讓人想起台灣的《無米樂》,但《我》片如詩如畫的構圖與真實撼人的氣勢,卻帶給觀眾截然不同的感動。導演德帕東表示:「農人是全球化的先驅者,他們最早遭受打擊,卻也最早適應下來。」所以在《我》片裡,觀眾將看不到賺取大家對農人同情的悲劇性手法,影片裡農村與農民的樣貌,都是一種生活態度和選擇,一種你我可能早已淡忘的簡單生活方式。台灣區電影發行商也大玩文字遊戲,揚棄原本的法文片名「現代生活」(La vie moderne, Modern Life),選用知名作家韓良憶的經典作品《我在法國西南,有間小屋》來替影片命名,更能反映影片所呈現的簡單生活感,饒富趣味。
儘管我們可以輕鬆地解讀《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但片中一股濃郁詩意也化為一把軟刃,逼著我們去感受地方農業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莫可奈何,農人們的困頓透過畫面與對白緩緩流瀉。雖然全球化的議題早已不算什麼新鮮事,但導演如此詩意真摯的呈現方式,卻出乎意料地引起矚目,感動了一大票法國知識份子。影片突出的視覺表現與人道情懷,不但入圍2008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更打敗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得主《我和我的小鬼們》,獲得在法國已有71年悠久歷史的「路易德呂克獎」(Prix Louis-Delluc)年度最佳電影。
雖然《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是2008年的作品,但導演德帕東對農村生活的關切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的德帕東一直期許能夠完成一系列以農人為描寫對象的影像作品,2000年完成第一部《靠近》(L'Approche),2005年推出第二部《日常生活》(Le Quotidien),而《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正是「農村三部曲」的第三部。因為前兩部曲在法國受到熱烈的迴響,加上有法國「法蘭西電視」(法國公營電視集團,類似台灣的公廣集團)的支持與資金挹注,《我》片超越前兩部曲的電視電影製作規模,一舉以拍攝電影的高規格完成。農村三部曲前後共耗費15年時間拍攝,劇組與農人們成為莫逆之交,也因此可翔實地記錄這片即將消失的農村樂土,精華也盡在完結篇《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裡。
《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透過一連串人物的特寫,帶領觀者進入農村生活,理解農人們的價值觀與故事。農村裡老農的生活與土地緊緊相依,這片土地不但是他們的全部,更是他們留給後代子孫的珍貴遺產,但受到全球化的衝擊,農村裡年輕人或走或留,德帕東透過詩意無邊的紀錄,質疑這群大地子民未來的模樣…
(本新聞由前景娛樂有限公司提供)
相關新聞
- 台灣老農真可愛!《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 (2009/04/30)
- 《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綠色原野影像 (200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