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凱特布蘭琪:宣言13》觀後感:睡起來就繼續二刷、三刷!


以導演侯孝賢曾在法國試映《刺客聶隱娘》時說的那句:「可以看了睡,醒了再看,回去又會想再看,看了3次絕對看得懂。」來同理可證《凱特布蘭琪:宣言13》,也是一部可以看了睡,睡起來看,不要輕易放棄的電影。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在回應教宗拿美作文章的〈關於美的辯論〉提到:美難以客觀定義,也無法用醜的反面推論,但它可以在藝術中被推舉;然而,藝術仍因為精英主義的緣故,讓美被限制。

對現代社會而言,藝術已經不再是一言堂,過去藝術被定義應該長什麼樣子,經過時間殘酷的洗禮,以及這次在《凱特布蘭琪:宣言13朱利安羅斯費(Julian Rosefeldt)大膽的拆解分析中,終究再次強調了藝術的廣泛,對比人類試圖捕捉與定義藝術該為何的主張、運動,藝術宣言在朱利安羅斯費刻意的「更替」下及凱特布蘭琪的精湛演出中,令宣言總顯得荒謬與簡陋,特別是對宣言的有限性,以不同階層的場景和人事物去質問,質疑宣言不過就是對時代來說如過客般經不起考驗的諷刺。


例如,激浪派(Fluxus)的編舞家嘶喊著反商業、反藝術,舞台上彩排著統一動作的舞者們卻相反的,越看越像極了藝術商業產品;國際情境主義(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的流浪漢,拿大聲公吼著理想城市的樣貌,但現實與流浪漢的理想對比下,椎心的透露出永遠的遙遙無期;普普藝術(Pop Art)的家庭主婦與全家人在餐桌上謝飯禱告,說著日常生活為創作的喃喃,但餐桌旁的家人聽的好笑,而且重點他們只想快開動吃飯(特別一提,餐桌上的一家子確實是凱特布蘭琪的老公跟小孩)。


小學老師在課堂上說著回歸原始的電影創作方式──逗馬宣言(Dogme 95),但底下的小學生擺明正是創意最精華、最天馬行空的時期,這顯然根本在扼殺幼苗的創造力,尤其老師還朗誦著Nothing is original;至上主義(Supremahsm)與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實驗室的工作者在周遭一切都定型在方塊、幾何構成的空間中,完全缺乏感情到令人感到不寒而慄;達達主義的葬禮演講上,看著舊的藝術已經下葬,雖然將迎接新的可能,仍有著說什麼都為時已晚的惆悵。


這些藝術派別與宣言片段中,蠻令人拍案叫絕的,則是代表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主播台與連線記者,顯現出適合這兩者主義結合的最佳情境、發揮最徹底的,或許就在新聞業與新聞從業人員身上──報導新聞不正是傳遞訊息(不辨別真偽、用最精簡語句)的最佳途徑。

凱特布蘭琪化身的12個角色以及其宣言,並不只限定在藝術活動上,這些宣言一個個影響下一個宣言,每個的誤讀也引導出新的宣言,環環相扣,卻也沒有一個宣言(流派)能真正包含所有;唯獨也只有最後流浪漢有出自情境主義的深刻提醒,「當你在某種情境中作出的批判,某天也會被批判(The situationists of which you believe yourselves perhaps to be the judges, will one day judge you.)。」

凱特布蘭琪:宣言13》嚴格說來並不「藝術」,意思是它的內容本質與想傳達的並不難懂,手法不花俏,也不過於形式。它所說的事實上是和生活、政治、和我們怎麼思考、思考怎麼被影響息息相關,不然朱利安羅斯費也不需要以大眾熟知認可的女演員來詮釋,並用與生活相關的場景人物勾勒出宣言。但也無法否認,《凱特布蘭琪:宣言13》原以裝置藝術展覽的形式觀看,會是最好形式,以電影觀看,一來因為這些一戰、二戰後的藝術主義不全然被影迷熟悉,二來大量的訊息被編排在2小時內,很難全程集中精神用腦,頗叫人昏昏欲睡。

凱特布蘭琪:宣言13》原是在墨爾本、巴黎、紐約、柏林的博物館展間展示,以裝置藝術呈現。有13個片段擁有獨立的屏幕,依朱利安羅斯費設計,擺放在偌大空間定位,讓每個屏幕所代表的主義各自對話,相互呼應、辯證。此形式之親人,可想而知,每個片段可按觀者的理解程度去調配時間觀看;然而,一旦片段剪輯作為電影2小時放映,觀者不免有些疲勞轟炸,因此,如果能對上述藝術主義有約略的認識,觀看時較不會措手不及;至少就以導演侯孝賢曾在法國試映《刺客聶隱娘》時說的那句經典:「可以看了睡,醒了再看,回去又會想再看,看了3次絕對看得懂。」同理可證,對於看不到展覽的影迷,不用感嘆《凱特布蘭琪:宣言13》作為電影放映有些可惜,因為只要二刷、三刷…還是看得懂的。

作者:Angela

本期焦點-【v.620】 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