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手繪年代:《海報師:阮大勇的插畫藝術》導演許思維
有電影以來,影迷常因為喜歡一張海報而買電影票入場,但是,產業卻沒有看重這個崗位,一直未能給海報創作者一個通用的職稱……
紀錄片《海報師:阮大勇的插畫藝術》以感性的鏡頭,敘述7、80年代手繪海報大師阮大勇的心路歷程。本片導演許思維是香港喜劇巨星許冠文的兒子,阮老師與其父合作的十七部電影都是當時香港紅極一時的名片,包括《半斤八兩》、《最佳拍檔》等。
許思維表示小時候就常看到那些海報,長大後方領略到阮老師高深境界,三、四十年前,沒有網路,影迷接觸電影資訊,除了電視廣告,電影海報賦予的第一印象格外重要,何況阮老師的海報作品扎實反映了一個時代精神,並將歐美的畫風融入香港電影。輾轉,許思維問了很多朋友,都沒有人知道阮老師的下落,「甚至,你詢問周遭影迷,鮮少有人知道這些海報的畫師是誰,當年演職員表更忽略了這舉足輕重的崗位。」許思維感嘆道。
藉助社群軟體找到了海報大師
妙的是,許思維竟在Facebook上看到阮老師有個挺活躍的帳號──
「70多歲還玩Facebook,我想說這個大師應該很親民。沒想到,一開始私訊,大師不理不睬,後來透過共同朋友去約他,費了好些功夫才說動他,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想到要拍攝,純粹想要認識這位大師,感謝一下他他對香港電影的貢獻。」
可能平時很多人都找他索畫,所以他對生人總敬而遠之,見到本人,許思惟認為差異頗大,他本以為藝術家舉措都很瘋狂,沒想到阮老師立即從背包拿出一張老照片──「是四十年前跟我爸許冠文、我叔叔許冠傑合作《天才與白痴》的留影。我立刻發覺他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地位崇高卻毫無架子。緣份也奇妙,阮老師與我父親的歲數相彷,生命際遇也小有疊合之處。」
許思維常想,如果沒有老師的作品,許氏兄弟電影的面貌也許就不一樣,自己命運改寫了也不一定,所以他深深感謝在心。
在電影中,我們喜見一位七十多歲老人出於熱愛而勤於練筆,退而不休,紀錄片原本在第四段就結束,由於影片拍完之後一直沒有公映,所以有了補遺的空間,甚至可以說,這個傳奇還沒有寫完。阮老師的妻子離世有年,卻因為結識許思維,因緣際會輾轉認識了如今的老伴──這不就是好事還在繼續發生的明證?
以「海報師」一職稱,提升創作者藝術地位
有電影以來,影迷常因為喜歡一張海報而買電影票入場,但產業卻沒有看重這個崗位,一直未能給海報創作者一個通用的職稱,當初,許思維取了「海報師」這個片名,阮老師還不喜歡,直稱接受不了,他覺得自己頂多是一個插畫師。
可惜這並不符合本片的宗旨,許思維花很多時間、心力去說服他,這倒看出了藝術家的執拗,據說,當年阮老師畫完一幅海報,電影公司有意見想修改,阮老師是「要就拿去,不喜歡就算了,不要用」的態度。
自己的父親許冠文看完電影後,覺得電影也不錯。「他也想不到我沒有念電影本科,卻可以把電影拍得有模有樣,片中,我還安排了父親許冠文出現給阮老師一個驚喜,兩老久別重逢,看得我十分動容。我原本以為我的作品會面對老一輩、緬懷昔往輝煌年代的觀眾。可是幾次映演,又接觸到新生代的文青觀眾,他們對海報師的手作職人精神大感鮮奇,且肅然起敬。」
作品能老少通吃當然高興,許思維目前正進行一個劇本,期待今年著手拍攝劇情長片處女作。電影世家後繼有人,香港電影的新風景,又加入了一位踏實、誠懇的生力軍,令人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