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影評-《吸血鬼:諾斯費拉圖》:當你感受到痛苦,那是真實的、當你感受到美,也是真實的,復古翻新的吸血鬼


如果你曾鼓起勇氣閱讀完整本《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吸血鬼:諾斯費拉圖》裡的艾倫在面對奧洛克伯爵的情節就有如房思琪之於李國華。這種「痛」,會刻意用一種唯美的外衣包裝、讓人血脈噴張的性畫面,讓觀眾/讀者感覺到「不舒服」。

吸血鬼:諾斯費拉圖》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我對吸血鬼的了解不深,但它的影響深遠,就像籠罩在諾斯費拉圖陰影下的村民們,如今的觀眾可能也無法體會當年黑白版吸血鬼在戲院裡帶來的恐怖震撼,而《吸血鬼:諾斯費拉圖》,透過灰色調的白天與只剩黑白的夜晚,讓我一度在觀影以前,以為這是一部黑白電影,而導演「玩弄光影」的巧思,也確實讓應該是哥德式恐怖故事的《吸血鬼:諾斯費拉圖》,恰如其分的展現出恐怖片應有的邪惡氣氛...

吸血鬼:諾斯費拉圖》電影預告

吸血鬼:諾斯費拉圖》之前的商業吸血鬼電影

在吸血鬼還沒變成《暮光之城》裡、在太陽底下散發出鑽石光芒的憂鬱高中生之前,在我有印象看過的作品中,祂們的形象就已經「相對美好」了!這裡指的美好,是那些總是俊美的吸血鬼長相,如粗獷性感男星柯林法洛飾演的恐怖喜劇片《吸血鬼就在隔壁》、改編自安萊斯同名作品-兩大男神:布萊德彼特、湯姆克魯斯同台飆戲的《夜訪吸血鬼》(沒錯!別意外,當年的湯姆克魯斯也是「俊美」系吸血鬼,氣場更盛布萊德彼特)。而講到吸血鬼,大家最常聽到的名字大概就是「德古拉」,以這個名稱為主的電影則有澳洲男星休傑克曼主演的《凡赫辛》,還有前傳性質的《德古拉:永咒傳奇》...

以上吸血鬼電影,我這個外行人講了那麼多「皮毛」,其實只是單純想強調,最早的吸血鬼電影,其實曾是「怪物形象」遠大於「人類外觀」,而這部《吸血鬼:諾斯費拉圖》似乎是復古了最早期哥德式恐怖類型的吸血鬼,電影裡的老伯爵與其說是「鬼」、倒不如說更像是「不死殭屍」,也因為完全抽掉當代商業電影對於這個傳奇生物的「浪漫形象」,本片的風格主打詭局壓抑,它也確實做到了!


然而,讓我意外的是,它依舊美,但這個美,是畫面營造出的美感。尤其每一個黑暗籠罩的夜晚,黑與白、濃厚的陰影與些許的光亮,也難怪《吸血鬼:諾斯費拉圖》獲得2025年奧斯卡四項大獎提名,分別是:最佳攝影、最佳製作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與髮型等4項大獎。

吸血鬼:諾斯費拉圖》的劇情

個人認為這部電影可以分成兩個面向,一個是直觀的「吸血鬼劇情」,以前曾閱讀關於吸血鬼德古拉(當時翻譯叫做《卓九勒》)的相關讀物,儘管沒看過最早的吸血鬼電影,但不難發現吸血鬼的「原始」劇情少不了:受害的年輕少女、前往伯爵的城堡、以及吸血鬼乘船離開城堡和最終要將吸血鬼驅逐(釘死),而另一個劇情,則是我個人比較想探討的「故事隱喻」。

吸血鬼劇情

在德古拉的劇情裡,有一位「凡赫辛」醫生去拜訪伯爵的城堡,這個角色在電影《凡赫辛》裡被沿用,只是主角成了帥氣瀟灑的惡魔獵人。而在《吸血鬼:諾斯費拉圖》裡,同樣有個人去拜訪伯爵,那就是由尼可拉斯·霍特飾演的湯瑪斯·哈特,不過,醫生的角色卻還在,他轉化成威廉·達佛飾演的阿爾賓·埃伯哈特·馮·弗朗茨教授...換句話說,這部重拍,亦或者說致敬的電影,其實走了一套本來就有的吸血鬼公式,除此之外,雖然我看過的吸血鬼電影少之又少,但一些「設定」卻還是給我一種熟悉的感覺,例如:

吸血鬼會轉化形體,如電影裡出現的黑狗。吸血鬼就是死神的化身,如跟著老鼠上岸的瘟疫。吸血鬼會魅惑精神虛弱的可憐人,如片中的女主角艾倫·哈特(莉莉-蘿絲·戴普飾演)、和安娜·哈定(艾瑪·可林飾演),事實上,連吸血鬼偷渡上船的設定,都似乎是「古典」吸血鬼會有的劇情,2023年有一部同樣來自環球影業的吸血鬼電影《德米特號:噬血航程》,雖然口碑票房皆表現不佳,而且中後段歹戲拖棚、主角群集體降智...但在電視播放時,我還是很愛它恐怖的氛圍,感覺就像是《吸血鬼:諾斯費拉圖》某一段劇情的加長版...


總而言之,就算不了解吸血鬼歷史的觀眾,都能從這部近期上映的吸血鬼電影中,看見它引用或沿用了哪些原始設定,而吸血鬼害怕太陽以及木樁釘入心臟終結詛咒這件事,也確實成了《吸血鬼:諾斯費拉圖》終結瘟疫的最終解方。

諾斯費拉圖的隱喻?

不過,比起「經典吸血鬼劇情」,我更喜歡這部電影在我心中的「另一層解釋」,那就是「吸血鬼」本身代表的意涵。忘記在什麼時候、在哪裡讀到一段內容,大意是吸血鬼之所以魅惑、吸取年輕貌美的女性,其實某種層面上代表性隱喻,一方面可以說是男性對於女性的性暴力,另一方面,「床單上一抹血」這種概念,似乎也代表著女性的初經,而吸血鬼讓年輕女性流血,某種程度上也跟初次性經驗有點關聯...


若遵照著這個思路,重新思考《吸血鬼:諾斯費拉圖》的故事,它將轉化成比電影本身還要黑暗的概念,從女主角片頭因夢遊走往花園,意外召喚吸血鬼且被留下詛咒的印記,以及後期女主壓抑自己的陰霾想要跟男主角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到最後,為了擺脫伯爵選擇自我犧牲走上絕路,也許,諾斯費拉圖的隱喻,是藉著用怪物電影的架構,講述著「未成年少女被誘姦的故事」。


為何我如此認為?這部電影有很多「出乎意料讓人不適」的片段,它們皆來自於觀眾不知「如何反應」的劇情,例如:艾倫(女主角)在陷入恍神狀態時的呻吟、夫妻兩人在面對遠古邪惡威脅時,女主角竟然開始誘惑丈夫,希望他也能像是伯爵一樣滿足她的慾望...


如果你曾鼓起勇氣閱讀完整本《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已故作家林亦含的作品),《吸血鬼:諾斯費拉圖》裡的艾倫在面對奧洛克伯爵的情節就有如房思琪之於李國華,這是受害者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從一開始非自願或誘騙的方式被迫發生關係到後來成了無法擺脫的陰影。這種「痛」,會刻意用一種唯美的外衣包裝、讓人血脈噴張的性畫面,讓觀眾/讀者感覺到「不舒服」,而這種「不適」,對男性觀眾如我,是一種無法忽視的感官及生理衝動對上倫理道德的掙扎。


如果電影裡的吸血鬼奧洛克伯爵真的代表著誘姦少女的強暴犯、艾倫是受害者,那電影中其他看似推動劇情的角色們,就成了暴力事件下的旁觀者,可憐的安娜成了性暴力下的另一個受害者,而電影中的男性角色,看似做了什麼,實則什麼都沒作為,事實上,他們還代表著對於受害者的批判,例如亞倫·強森飾演的弗雷德里希·哈定,雖然「很衰」,因為收留女主角而妻小受害,但他拒絕相信女主角的遭遇,甚至在片中,我們看見艾倫對於他的質問,彷彿在控訴他「為何看不起自己」,如果把它用現代的話語解釋,好像可以解讀成:受害者會被誘姦,是她自己行為不檢點。


那湯瑪斯·哈特呢?女主角的丈夫也冷眼旁觀嗎?這位最終失去妻子的丈夫,雖然竭盡所能的幫忙,但也無法幫艾倫拜託可憐的命運,艾倫曾歇斯底里地問他是不是為了功名把自己的妻子賣給了魔鬼,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他對「職位與權力」的追求,卻將自己的妻子推上了火線,而努力拼搏的丈夫,依舊是好像做了什麼,卻還是阻止不了邪惡對於妻子的摧殘。

最後,就是這場「瘟疫」了。


當一場災難發生,誰才要被咎責?當阿爾賓·埃伯哈特·馮·弗朗茨教授提出「女主角必須犧牲」的建議時,也像極了受害者必須忍辱負重、一切為了大局著想的論點,於是,片尾與吸血鬼在床上的糾纏,有些人可能會笑說讓「吸血鬼爽到忘記自己害怕陽光」,但它其實是很深沈的痛苦,受害者決定自我了斷以終結「災難」,因為一切始於「她」也該終結於「她」。

而那隻帶來瘟疫的吸血鬼、迷惑少女的德古拉,則繼續沉睡...等待下次侵犯的機會。

結語:當你感受到痛苦,那是真實的、當你感受到美,也是真實的

記得林奕含在生前的訪問時提到自己的書,她的回應是:「當你閱讀時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實的;當你閱讀時感受到了美,那也都是真實的。」我想,這可能也貼切的形容了《吸血鬼:諾斯費拉圖》的故事,光影與黑夜、難以窒息的壓迫感以及哥德式如畫的場景,都很美。但在這冷峻的畫面中,我們看見潛伏的惡魔,可怕的瘟疫帶走了無辜民眾的性命,這些都是痛苦的。

但真正痛苦的卻不僅於此,而是當片尾太陽升起時,受到磨難的少女卻已看不到她帶給世人的希望曙光。

作者:ERiC 【姓艾的瑞克】

本期焦點-【v.1009】 2025/03/06

開眼電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