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之牛》喻心喻性,是人圈養牛或牛蒙養人?
如果要觀看《黑之牛》這部電影,我比較推薦的是先讀或看一下導演在電影上映前的電影前導。導演蔦哲一朗主要是用佛教《十牛圖》的寓意,來探討關於現代科學與遠古靈性這點,人與自然和動物之間的相處之道。
山民與牛,佛教禪修寓意影視化是何意?
現今提到宗教,許多人可能部這麼感興趣,尤其是當今宗教電影更呈現兩極。有一些描繪宗教不為人知的一面、有時候多以邪教為主,也是恐怖影視愛用的題材之一。另一則是深探宗教信仰之人,例如行走聖路、修道修行、甚至少不了歌頌自我宗教寓意,或是更明白的敘述自身宗教被迫害與啟蒙人心。
宗教是否只有這樣非黑即白,甚至說教說法,有時要理解宗教背後一代聖者之行、師父悟道,可能還真需要一點慧根。
《黑之牛》是一部日台美三國,以佛教禪修為主題的黑白電影,整體取於禪宗傳統中講述啟蒙及悟道之路的短詩畫《十牛圖》。故事敘述邁向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一場山間大火燒毀山民的住處,只得下山令求活路,而在山間邂逅一頭黑牛,山民強行帶走黑牛,開始一人一牛的生活,往後與黑牛的遭遇,也讓山民與黑牛增添出莫名的羈絆。
《黑之牛》是什麼電影:
比起歐美的天主基督的信仰,除了韓國之外在亞洲地方多還是以佛、道和自我宗教為主。例如在中國、台灣就已佛道教為主,而日本也在過往時代中受到唐、宋等時代的交流,佛教傳入於日本,如今本土的神道教神社與外來佛教寺廟的信仰一樣興盛。但雖都是佛教,如同現在各種學術流派一樣,佛教也有各自不同宗派,例如《黑之牛》電影所拍攝的《十牛圖》就屬於宋代臨濟宗楊岐派,是在1246年,由南宋禪師蘭溪道隆傳至日本的佛教派系,神奈川的鎌倉建長寺,也是最早臨濟宗楊岐派禪法的日本寺廟。
如今許多新興宗教的出現,其實絕大部分也還是脫離不了過往宗教的神明、佛祖觀點。差別在於是否引人向善,或是宗教一舉私慾橫行,帶來社會的道德災難。當然,在如今國際上科學科技在人們社會上開始解開一些過去無法解釋的自然法則與科學常識,這也讓宗教信仰不再被人盲從。
但宗教的開始就是那人對自然的敬仰,和減少未知的恐懼所帶來的想像,而更重要的是了解看透人事物的真理,與領悟。故其實宗教開端並未是救苦救難神蹟,而是一種領悟苦難的道理探索。
黑白電影《黑之牛》,由美國、日本、台灣三個國家合拍,導演-蔦哲一郎根據佛教《十牛圖》的圖像改編,描繪日本在還未走入現代化時,山民與黑牛兩者間人與牛的特殊關係。蔦哲一郎試圖用自我電影腳本來詮釋佛教人、牛、土地之間的修練,並探討佛教虛無、修心、悟道等,開始到最後的漫長追尋。認為在人與牛之間有時候一些事物不需要語言,但也在某些時間點與事件過去後,人才會悟道自己一直以來無法想透的人生觀。
拍攝《黑之牛》的主角是台灣演員李康生,在電影中他沒有台詞,而是以肢體與一頭日本和牛互動,並與牛培養默契,採用動物演員,這也讓電影拍攝增添了許多未知性。
山民因為大火失去家園流落至山下,在某次山腰間邂逅了黑牛,一開始是為了生活,而當生活之後,山民與牛和這山地之間,再日復一日的春夏秋冬裡,人與牛的關係是飼養的家畜?或是山民已經離不開有牛的生活?逐漸了解關於自我與牛之間這相遇之理。
《黑之牛》分析與延伸:
日本佛教禪宗是在鎌倉時代傳入,因受鎌倉幕府支持在宗教的發展上並沒有太多阻礙,主要以當時幕府將軍需要有手段約束武士,同時要以武士取代平安時代的貴族階級,故佛教中的一些寓意在某方面是可受當時鎌倉幕府所利用的,並也成跟其他外來事物如儒家、法道思想、融合本土的神道形成了武士道、花道、茶道等,日式風格的改良。可以說現今日本文化與人文社會觀,某方面佛教禪宗的法理也是影響之一。
電影《黑之牛》改編的《十牛圖》故事,主要應該是參考南宋廓庵禪師的作品。這幅畫繪製于1278年,而在之前宋代臨濟宗楊岐派佛教禪宗,就已在1246年藉由南宋僧人-蘭溪道隆傳入日本,並開創日本禪宗-大覺派。
就像許多宗教古畫一樣,《十牛圖》並不是只有一位繪製,目前已知有清居、廓庵、自得、普民等人繪製過《十牛圖》,但《十牛圖》原意就是人牧養牛支的圖案寓意,故每位畫者繪製的張數並不是剛好十張,清居是五圖,廓庵與普民為十圖,自得的則是六圖。
其中最常拿來比較的是同樣繪製十張《十牛圖》的廓庵與普明,在許多系列圖之中,兩人繪製的人開始馴服牛之後更深層的含意,並且演變成在人馴服牛或牛被人依賴之間,形成了一種不確定性。
而這之中普明以修道的完美境界作為《十牛圖》的終點,而廓庵則在修道之外繼續延伸出關於普渡眾生、回歸自然等寓意的圖畫作為收尾,可以看出兩者同樣佛法,卻悟出不同的道理,而兩人之間並無對錯優劣,而是屬於個人對於佛法的寓意解釋不同。
對於佛法的領悟或是接觸佛道的時間,導演蔦哲一朗都相對年輕,在訪談中他敘述電影《黑之牛》刻意選擇在全盤西化前夕的日本,這個時間點有他想表達關於,日本過去人和動物與山林之間的靈性,在從狩獵的本能、轉變成農耕、走入城市人群逐漸現代化社會,山民的靈性也在逐步減少,在遇上黑牛之後逐漸培養出與牛的默契和聯繫,這種過去的靈性短暫的出現但又在之後稍縱即逝。透過佛教哲理,在如今科學科技的時代裡,對於山林與草木的哲學重構,可能是在人們未來可以有機會思考的生活方式。
《黑之牛》值得一看嗎:
電影採用復古的黑白電影底片拍攝,所以呈現出來的黑白感覺,與現今刻意黑白化的後製有著明顯差異。並且也是近幾年少見不是紀錄片、過度渲染宗教、和以宗教法理所拍攝出延伸的原創電影。在如今宗教議題不是過度娛樂化、不然就是過度說教,內化到讓常人無法理解的狀態,另一種較為普時的呈現。故事也真就很簡單的敘述山民下山養牛到最後的過程,並配合《十牛圖》分化章節,許多時候一人一牛並沒有對話,全部靠演員的肢體語言呈現。
但要說電影《黑之牛》如果不打著台灣演員李康生這點,其實也沒有別種手段可以宣傳,整體來說雖然以佛教禪修為主題,是個樸實的時代電影,但整體而言在如今處處製造亮點的影視產業中,《黑之牛》並不是特殊和有趣的電影,並更有點偏向無聊,與容易讓人昏昏欲睡的黑白片。
能拿出來讓一般觀眾眼睛一亮的大概又是李康生在《黑之牛》電影的裸體演出、已故坂本龍一的配樂,和參與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全球首映。但是在觀眾評論方面就有點玄妙,甚至有人的評價是:電影裡的和牛看起來很好吃這點。
如果要觀看《黑之牛》這部電影,我比較推薦的是先讀或看一下導演在電影上映前的電影前導。如同在分析與延伸段落所敘,導演蔦哲一朗主要是用佛教《十牛圖》的寓意,來探討關於現代科學與遠古靈性這點,人與自然和動物之間的相處之道。
在如今各國關心地球環境,和現代人較少接觸山林了解自然之物,保持著另一種看法。有科學的手段是如今生活之道,但別忘了科學的展開也是從自然之物開始,人類在運用科學造物的同時,如果缺少靈性,那純粹又回到是圈養牛和依賴牛的漩渦之中。
對於《十牛圖》,日本心理學者-河合隼雄在書籍《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曾提到人與牛之間象徵著自我意識和無意識兩者。這點美國學者-J. Marvin Spiegelman,和美籍學者-目幸黙僊也認為佛教《十牛圖》的含意,相當接近容格分析心理學中的「個性化」敘事。人與牛之間是自我與自性分開與融合,待下次時機成熟又再分開、再融合。這也如同佛教所意:世間一切的現象都離開不了輪迴,精神或肉身在世,無始無明亦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