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雙重瘋狂》:是小丑?還是亞瑟?一場早就不走在DC正軌上的自我認同電影
亞瑟一直知道小丑是個影子,但這個影子最終取代了自己,被取代的亞瑟拿回主導權後,發現根本沒人在乎他。這是何等悲傷的事?也許,《小丑2》真的只是生不逢時?又或者是玷污了許多人心目中的「小丑」標誌呢?
《小丑:雙重瘋狂》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終於還是看了《小丑2:雙重瘋狂》(以下簡稱《小丑2》),這部電影本來要衝第一波上映、進IMAX欣賞的電影,因為颱風攪局、因為隨後出現的影評大多負面,就放棄了去看院線的想法,不過,也許我就是那種隨波逐流的牆頭草,當越來越多逆風的影評開始讚賞本片的優點時,我又開始對「亞瑟佛萊克」的後續發展充滿興趣。
《小丑2》電影預告
《小丑2》真的是歌舞片、也是愛情的故事
雖然導演陶德菲利普斯好像在電影上映以前就已經說過《小丑2》會以「歌舞片」的形式呈現(畢竟找來了女神卡卡Lady Gaga),但「一直在唱歌」這件事在甫上市以後被眾多影迷罵翻,有趣的是,觀眾在看電影前會對高譚市的犯罪王子「小丑」略有研究,卻對本片的形式聰耳不聞?當然,我這不是要檢討觀眾,只是,就像我在觀影前看了許多的影評一樣,或許我們真的不太可能不帶任何期待的去看一部電影。
另一個讓人意外地,就是本片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在講述「愛情」,但它並非「愛情故事」,而是戲中的小丑、亞瑟佛萊克的心境轉變,不再單純像是《小丑》裡的尋求關注以及親情問題,本集的亞瑟更期待受到女神卡卡飾演「莉」的關注(儘管上一集也有一個年輕的女性角色)。
其實,如果早就知道它的歌舞成分不少、也早就知道這是一部「歌頌愛情」的電影,我好奇本片的差評會不會降低一點砲火,因為,有很大的層面,我感覺《小丑2》其實有點像精神病版的《樂來樂愛你》,而與它真正相像的歌舞驚悚片,則是提姆波頓導演的《瘋狂理髮師:倫敦首席惡魔剃刀手》。事實上,我認為《小丑2》的功力未必比後者差(但當然有趣的程度有別),也許,《小丑2》真的只是生不逢時?又或者是玷污了許多人心目中的「小丑」標誌呢?
事實上,我喜歡導演選用歌舞的方式呈現「愛情的美好」,我喜歡他神遊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世界裡只有彼此跟音樂,那就像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劃破火柴後看見烤雞大餐一樣,在冷峻的現實裡不被重視的人們,在夢想裡的聚光燈下找到溫暖。
《小丑2》的沉悶部分真的不容忽視
回到電影本身,它其實有把一個故事說好(或者是「唱」好),但本片沈悶的地方仍然是不容忽視的一大問題,我可以體會導演的鋪排、可以體會沒有「小丑」身份的亞瑟有多麽的孤獨及不被重視,而片中的每一場審判,其實都是逼著亞瑟做決定:
要當沒人愛的亞瑟、還是可以呼風喚雨的小丑?
觀眾也能看出每一場審判,都代表亞瑟的心境轉折,他在法庭上獲得莉的關注、相信自己是一個值得被關注的人,而幫助他的律師、心理醫師卻是壞人。但是!審判戲碼雖有不同,但站在客觀立場來說,它的差異卻沒有像是《小丑》裡亞瑟不小心殺了人後在公共廁所的那場蛻變,唯一有比較大的差別的,大概是亞瑟頂著小丑的妝,卻坦承小丑從未存在,只有一個需要被關注、需要被愛的亞瑟。
本片的另一個「沈悶」,是觀眾對於「早就知道故事的走向」的不安,我因早就知道結局而不會擔心,但可以想像首波進場的觀眾,是怎麼滿懷期待小丑大殺四方的同時,讓擔憂一步步的成真,這不是那個與蝙蝠俠對抗的小丑、不是高譚市裡呼風喚雨的神經殺手,他是一個可憐的精神障礙患者、一個飽受虐待、被父母欺騙、有自我認同問題的受害者,這是一個受害者的故事,而對他有錯誤期待的觀眾們,此時也成了霸凌他的加害者。有影評說:
《小丑2》是給小丑迷的一個大大的中指。
評的恰到好處、一針見血。但我想加一句,只有覺得被冒犯者才會被冒犯,也就是,有一群為數不少的觀眾,他們確實知道自己被針對,而這種「看見電影越來越粗俗暴力的爭奪它『魔改DC角色』的主權」的感受,讓粉絲炸鍋。
《小丑2》的高光時刻真的太短
然而,總歸來說我還是很喜歡這個電影,它有很多很美的畫面,尤其在高清的畫質下,灰暗的事物都看得那麼清楚。亞瑟的世界越沒有色彩、他變成小丑的妝容就更加鮮豔,整部電影就像一面映出兩個世界的鏡子,一頭是聚光燈下的樂隊、另一頭就是灰暗的牢房,只可惜,本片的「高光」時刻可能太過短暫,在那麼多的鋪陳與安排之後,我們都知道電影會怎麼走,這使得觀眾的等待漸漸變得不耐煩,若要我認為本片的「高光」,應該就是片頭的卡通與讓人錯愕的片尾了吧…
亞瑟一直知道小丑是個影子,但這個影子最終取代了自己,被取代的亞瑟拿回主導權後,發現根本沒人在乎他。
這是何等悲傷的事?只有小丑獲得關注、只有小丑值得被愛,明明是扭曲之事卻被人仰慕,但回歸成亞瑟之後,他成了被看護揍的可憐蟲、成了被放在法庭上放大檢視的怪胎…
「Knock! Knock! 是誰?是亞瑟佛萊克。」
結語:《小丑2》才不管影迷、不管DC,它只是用魔改後的角色,訴說著悲傷的邊緣人故事
片尾的亞瑟,唱著溫柔的歌,卻喚不回曾經對他溫柔的人。這個時候的小丑早已不復存在,所以我完全可以理解導演「接班」的安排,用他與瓦昆菲尼克斯的兩部小丑電影,導引出接下來真正的小丑,當然,一切都太遲,這部被魔改的作品早就讓許多人失望,所以,真有需要讓「小丑」這個角色用DC的名義說一個四不像的故事嗎?我自問。
是有必要的。
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從熟悉的故事裡,看出導演陶德菲利普斯的用意。除了小丑這個角色,上一集出現的是年輕的蝙蝠俠以及其父親「湯馬士偉恩」、這一集則有「哈維丹特」,與其說導演「只是想用同樣的名字說自己想說的故事」,不如說「導演就是知道這些角色代表的意義」,這兩個西裝筆挺、體面正直的角色,正是要對比「小丑」的「瘋狂」,他們不屑一顧的神情,徹底望穿角色內心的空洞:他們根本不在乎。
還記得蝙蝠俠可憐的身世嗎?有看過《黑暗騎士》裡轉變成壞人的哈維丹特嗎?這些人固然「可憐」,但他們沒有從出生就在底層,就算忍受過痛苦,卻曾經被人愛過、也隨時能做出選擇,但亞瑟,這個「冒牌小丑」,完全沒得選擇、只能任憑擺佈的被推上自己悲劇性的最終結局,電影的最後,在前往不知道是誰來探望的路上死在失望的崇拜者刀下,瓦昆菲尼克斯版本的小丑落幕。
至於是誰來探班?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我們知道這是蝙蝠俠宇宙外的小丑,無論是誰來也都無法滿足觀眾的期待,就像我們期待的小丑,最終也不過是一個人沒愛的可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