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腦筋急轉彎2》:擁抱所有記憶,才能成就完整的你
《腦筋急轉彎2》創造出新的情緒,我認為製作團隊高明之處,在於「這些情緒不該被留下來」,也就是它們僅是「青春期的暫代情緒」。但在觀影完後的晚上,心裡一沉,不禁思考,若「暫時的情緒」成為永恆呢?
《腦筋急轉彎2 》個人評分:★★★★☆(★1分、☆0.5分,滿分5分)
《腦筋急轉彎2 》電影預告
《腦筋急轉彎2》講述的是青春期的危機
這一集的主角仍然是「萊莉」,只是有別於《腦筋急轉彎》裡初到新環境而感到害怕的11歲少女,萊莉13歲了!部但參加了曲棍球校隊、成績優異,也準備上高中面對更多的挑戰…。而本系列真正的「非人主角們」,也就是掌管萊莉情緒的內在小夥伴們:樂樂、憂憂、怒怒、驚驚、厭厭,也過著和平共處的日子。掌管萊莉主要情緒的仍然是代表快樂的「樂樂」,而有別於第一集的「無論如何都要開心」,萊莉的主控台也漸漸學會熟悉所有情緒都是重要的(《腦筋急轉彎》裡,萊莉因為環境轉變造成的憂鬱,被「樂樂」刻意的忽略,這才學會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只需要快樂,反而要給自己難過的權力,核心記憶裡,快樂與悲傷總是一體兩面發生)。
然而,貌似風平浪靜的一切,卻因為「青春期」的警報鐘響起而大亂…這一次,主要情緒又在大腦工廠裡失蹤,而年輕的萊莉要學會的又是什麼呢?
《腦筋急轉彎2》新情緒的加入:阿廢、阿羞、阿焦、阿慕,以及…?
我一直很喜歡「主要情緒失蹤」的概念,而且我認為《腦筋急轉彎2》裡這樣的設定更能體現「青春期的一切混亂」,新來的情緒主人:代表懶散的阿廢、代表尷尬的阿羞、代表對未來焦慮的阿焦、以及羨慕一切事物阿慕,這四個情緒的出現,看起來毫不強硬卻又順理成章地接手主控權,這讓我回想起國高中時想要融入同儕的心情,好像真的在那一段時光裡,並沒有所謂的「真正的快樂」或「絕對的難過」,一切都在混亂裡頭:羨慕別人的好處、焦慮自己打不進圈子裡而創造話題、話題尷尬之後的慚愧害羞、跟最後時而決定擺爛的廢柴情緒…,這些「暫時性的情緒」在青春期的日子真的掌控了所有,若要用簡單一點的說法,那就是「主要情緒失蹤」,而決定的本身只剩下「衝動」。
正因為這樣的轉變,《腦筋急轉彎》有了「核心自我」的設定,因為我們對主控情緒的了解,並且選擇了心目中的核心記憶而讓其發展,情緒的主人慢慢建立了「核心價值觀」,萊莉的價值觀是「我是個好人」,這種想法在小時候,面對具有相同焦慮的朋友時,因為選擇伸出援手而萌芽。有趣的是,即便我們知道迪士尼皮克斯的製作團隊絕對不會「那麼容易就放過觀眾」:捨棄負面記憶肯定會帶來負面影響,但從樂樂培育出來的價值觀「我是個好人」以及片頭當這件事萌芽時我們內心的悸動,觀眾早就一廂情願地認為這件事「並沒有錯」,那青春期的危機、新情緒造成的傷害/改變,又會是什麼呢?
此系列一貫的主題:主控情緒之爭
一開始,阿焦就橫行霸道地把主控台給搶了下來,還將一票情緒打入冷宮,而這位新主人的做法也與樂樂有很大的不同,代表快樂的情緒選擇掌控萊莉的方式,是透過「回憶過去的美好」來創造更多美好的回憶,但阿焦卻像一位象棋玩家一樣,選擇「早點規劃下一步」來獲得萊莉的青睞:
要怎麼樣才能讓朋友喜歡我?要如何才可以在校隊中脫穎而出?教練喜歡怎樣的人呢?
這些對於當下環境、人事物的直覺反應,從本來的經驗法則演變成一幕幕預演,好像預測下一步就能搶得先機,而阿焦的策略奏效了!(起碼在一開始的時候)萊莉早起練球、萊莉積極打入心中偶像「薇姐」的圈圈,儘管她與自己的好朋友布麗以及葛蕾斯疏遠,但她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加入校隊」啊!
不過,這個主要目的會不會跟自己的核心價值出現牴觸呢?沒錯,所以核心價值早就在這時丟失了,此時此刻萌芽的,是一顆具有尖刺的樹,叫做「我不夠好」,因為「我不夠好」朋友才會離開、「我不夠好」才不被教練看到、「我不夠好」才配不上心中的偶像…這個時候,觀眾也跟著青春期的小小主人翁一起感到惶恐,這就是為什麼主要情緒再次走失的原因,因為若此時的核心價值、穩定的情緒表現沒辦法回到大腦的主控位置,會不會過了青春期後的萊莉,會繼續生活在腦內的混沌之中?
「執著」與暫時情緒的「永久掌控」
在繼續討論《腦筋急轉彎2》的劇情前,我想喊個暫停討論前作以及另外一部充滿抽象意義的《靈魂急轉彎》。《靈魂急轉彎》也是當年讓我在戲院裡「不小心熱淚盈眶」的電影(我才沒有哭呢!你才在哭呢!),當時,我很意外迪士尼皮克斯竟敢用動畫觸碰「死亡議題」,但製作團隊處理之絕妙,讓觀眾更專注在:
享受人生的每一個時刻,認真過好每個當下。
這個電影創造的大主題之下,而有趣的是,這部電影裡用提到「執著」如何轉化成心魔,最後讓靈魂迷失方向…進而無法轉生、無法真正的享受活著。有熟悉嗎?這不就正是《腦筋急轉彎2》裡若阿焦永恆掌控下的核心價值:「我不夠好」嗎?《靈魂急轉彎》裡的爵士樂手,為了要成為登台表演的明星,費盡千辛萬苦及努力,最終卻發現生命的意義不單只是名利的追尋,而是體會生命中每一個時刻,是一種自我覺察的旅程。所以,萊莉在青春期發生的事,為什麼會讓成年人有所共鳴?不單單僅是「我們經歷過」,而是「青春期所造成的影響,也可能會改變、重塑我們的性格」,本該是正面積極的「自我鞭策」,成了「過度努力」,換言之,也許在我們的成年階段裡,有些如《靈魂急轉彎》裡講述的「執著」,其實是青春期時沒獲得重視的暫時情緒,在那個時間點裡不小心被刻畫成了永恆。這也正是我想討論的第二個重點,那就是「前作」《腦筋急轉彎》的情緒主人們…
當我第一次看到《腦筋急轉彎2》的預告時,我對本片其實沒有太大的興趣,我感覺這部電影創造出新的情緒,只是為了一部續集而做的「追加設定」,不然,為什麼早在首集我們有機會一窺萊莉父母腦中的片段時,沒看過這些「新情緒」的身影呢?而實際觀看本片以後,我認為製作團隊高明之處,在於「這些情緒不該被留下來」,也就是它們僅是「青春期的暫代情緒」,也因此,你甚至可以看見它們個別是誰的「職務代理人」,阿焦似乎與驚驚跟怒怒更有共鳴(片中驚驚在回到主控台的路上也說了不少阿焦的好話),而阿羞更能體會「憂憂」,阿慕則像是厭厭的互補角色,最後,最奇耙的阿廢雖然看起來不太合群,但也能在所有情緒都拿不定主意時,以「擺爛」的方式矇混過關…
此時,只有「樂樂」不能認同,她是萊莉的主控情緒,不認同其他情緒能夠成為職務代理人,她不能理解阿焦的焦慮,不羨慕阿慕的羨慕、在面對阿羞時也不能共感對方的羞愧(套句流行用語,用最「E人」的方式跟「I人」打招呼),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不就一直都是「樂樂」嗎?這個情緒一樣不能理解元老情緒,不過有了《腦筋急轉彎》的經驗,她學到尊重、適時放手,她知道怒怒在比賽時刻有時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知道驚驚會確認裝備是否齊全、讓厭厭把關入口的物品是否乾淨…
而就像是主控情緒在第一集選擇接納其他情緒時的作為,「樂樂」選擇搶回阿焦主控台的做法是:接納所有回憶,不再挑三揀四地留下美好的回憶,而這個做法,最終成就了具有更複雜核心想法的萊莉,青春期的她在「暫時性情緒放手以後」,才知道每個記憶都會在腦海裡產生漣漪,有它們的存在並不是壞事,只是主控情緒仍應掌管萊莉,這樣她才能避免短暫的執著永久掌控。
當陽光灑進曲棍球賽場,萊莉的呼吸不再沈重,她終於懂得享受這場比賽、終於原諒朋友的分開,也原諒自己的執著,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眼眶濕潤,想起了《靈魂急轉彎》裡終於悟出生命的每一刻都是享受的真諦…
但在觀影完後的晚上,心裡一沉,不禁思考,若「暫時的情緒」成為永恆呢?
從第一集的時候,我就覺得故事刻畫太著重於「樂樂」,而不是其他看似有趣的情緒,在《腦筋急轉彎2》裡也是,阿焦佔了所有的戲份,其他情緒的用途幾乎沒有太多的描述。但與上一次不同的是,我們得以看見其他人腦海裡的元老情緒運作,卻很少看見它們的阿焦、阿羞、阿慕跟阿廢…,由此得證,這些短暫情緒只是短暫出現,就像萊莉的母親也有個躲在布簾後的阿焦,而那個「念舊嬤」更是加強了本集的「偶爾回來」角色的設定。
可能就是這些角色太新、觀眾的熟悉感還不夠深,進而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實,那就是有人的青春期未必也是「焦慮主導」,有人對於同儕的反應可能激發出其他情緒主控:他們可能過分羨慕同儕而做出傻事、太過害羞而淪為邊緣、或者是面對霸凌導致使用「阿廢」的做法曲高和寡…然後,再想想《靈魂急轉彎》中提到的執著,再深層一點的想法是:
你確定成年以後,掌管你的情緒的是「樂樂、驚驚、怒怒、或厭厭」嗎?
關於情緒的故事,我認為迪士尼皮克斯沒有說、真正的成人面向的地方,並不是躲在金庫深處的「黑暗面」,反而是在兩集電影的誤導下,我們都認為每個人的心裡都是元老情緒、並好奇自己的主控情緒是樂觀的「樂樂」還是難過的「憂憂」(或者是其他情緒),卻著實忘記了,若青春期這關過不了、當執著成了核心價值,會不會,我們的一生可能只是被暫時性的情緒給「代理」了呢?
結語:《腦筋急轉彎2》一部只有「一個人類主角」卻能讓一票人類看哭的動畫電影
年輕時期的我,曾經看了不少本心理學的書、勵志的書、了解內向性格者與外向性的差異的書…理由不外乎是想了解曾經不快樂的原因為何。長大以後,當我看見萊莉的焦慮演變成「我還不夠好」的核心價值時,我以爲自己會哭,實際卻沒有,真正讓我不小心「眼睛流汗的」片段,反而是折斷「我是好人」的價值以後的百花齊放,「我還不夠好」只是其中之一時,才默默地流下眼淚…
我感覺(但不敢百分之百確定),自己比以前更能理解且擁抱所有的情緒,也因此,在認識《腦筋急轉彎2》裡的暫時情緒之後,我相信幾年前,就算已經離開青春期好一段時間的我,主控台的主導情緒可能都尚未成熟,而會有所感且能具體表達此感的原因,一切歸功於遇見了《腦筋急轉彎2》,這是一部再次推出卻仍能封神的高明之作,整部戲裡只有一個人類主角,她甚至沒發生什麼家破人亡、嚴重殘疾的意外,卻能讓人因為她腦海裡的小劇場而濕了眼眶,儘管本集場景沒有更新,也更加直截了當的切入重點,但「青春期」與新情緒卻更能有效地執行劇情,我認為,這是成年以後一個難以名狀的情緒在迴響:
而它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