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專題:為什麼《愛是您.愛是我》能夠成為世界公認的聖誕電影經典?
《愛是您・愛是我》已經成為節慶必備的「儀式感」,每年12月一定要再看一遍的大有人在!他到底在紅什麼?又到底有何過人之處?以下列出三大原因。
馬來魔影評:《愛是您・愛是我》(Love Actually)。評分:98分
◎【一言以蔽之】:百看不厭的愛情喜劇名作,近代最具代表性的聖誕電影
當聖誕節已經從傳統的宗教意義,轉化成喜樂、盼望、愛心、夢想、裝置藝術、交換禮物,以及「餐廳很難訂」的代名詞,甚至跳脫地區限制,傳遍全世界,那麼以這個節日為主題的電影,當然是看都看不完,但如果要列出其中的經典名作,那就真的是屈指可數,以西方國家來說,每到這個時刻都會反覆播放,甚至重新在戲院上映的經典聖誕片,一定不能沒有這個名字:《愛是您.愛是我》,這部2003年的電影已經成為節慶必備的「儀式感」,每年12月一定要再看一遍的大有人在!他到底在紅什麼?又到底有何過人之處?以下列出三大原因。
原因(1):這個陣容太夢幻了,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香港早期的賀歲片,喜歡集結一堆大牌演員同場演出,那是因為香港影壇重視人際關係,私底下都是好朋友,互相站台算是比較好商量,可是西方影壇比較少見到這樣的情況,如果要這些大咖演員共聚一堂,除非主導者本身人脈廣、人緣好,或者影響力足夠,才可以讓眾多大牌演員不計排名一起共襄盛舉。《愛是您.愛是我》的導演李察寇蒂斯當時雖然是導演菜鳥,但他在當導演之前,早就是著名的製片以及編劇,甚至包括休葛蘭、茱莉亞羅勃茲、瑞妮齊薇格這些明星,當年都是演他的片才紅的,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巨星願意捧他的場。
參與本片演出的演員族繁不及備載,說出來多數人都認識的包括金球獎影帝休葛蘭、奧斯卡影帝柯林佛斯、「最強老爸」連恩尼遜、「神鬼奇航」綺拉奈特莉、奧斯卡影后艾瑪湯普遜,以及搞笑擔當的「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等,而在2017年曾經為了慈善活動,有找回多數原班人馬拍了一部15分鐘的短片《紅鼻子特別集》(Red Nose Day Actually),交代這些人物後來的生活,算是非正式的續集,讓影迷過過乾癮,但如果要把原本這些演員找回來再拍一部正式的續集電影,已經不可能,因為在片中擔綱要角的艾倫瑞克曼(也就是《哈利波特》裡面的石內卜教授)已經仙逝,所有美好的記憶都只能永遠停留在這部電影裡了!
原因(2):近代聖誕流行文化縮影,以及意外爆紅的各種網路迷因
其實聖誕節不只是12月25日這一天,而是從11月底到整個12月都可以充滿聖誕氣氛,因此這是一個為期超過一個月的節慶,片中透過不斷倒數「聖誕節還有幾天」製造期待感,眾人在期盼聖誕節到來的同時,也發展各自的故事,因此延伸出各種聖誕節相關的生活片段,以及不斷傳唱的聖誕歌曲,包括比爾奈伊用鹹濕動作搞笑改編超洗腦的《Christmas Is All Around》,還有披頭四的《All You Need Is Love》、瓊妮密契爾的《Both Sides Now》等不同時代流行金曲,甚至就連瑪麗亞凱莉的「聖誕國歌」《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也在片中被翻唱,整部電影堪稱是西方聖誕文化縮影。
更有趣的是休葛蘭說他自己演起來都很害羞的搞笑熱舞,以及安德魯林肯用好幾張圖卡文字表達愛意的畫面,都成為不同世代的網路迷因、梗圖素材,甚至被很多廣告或者影視作品模仿,這也成為本片可以跨越時代被普遍認識的原因。
原因(3):透過多元愛情觀,呈現出更廣義的聖誕精神,對聖誕節冷感的人也一樣會有共鳴
很多人以為本片是美國電影,但其實他是英國電影,演員大多是英國人,片中呈現的喜劇手法也充滿英式幽默,即使偶爾開黃腔也很優雅,而片中呈現各種不同的愛情觀,涵蓋初戀、單戀、熱戀、失戀、異國戀,或者自由自在的「開放式關係」,甚至有一段當年在台灣上映時因尺度問題而被刪除,多年後在數位修復版本當中重見天日的劇情,是由「哈比人」馬丁費曼演出的一段關於A片替身演員「先性後愛」的獨特關係,也顯示出西方人對待感情的開放以及多元心態,包括小孩、年輕人、中年人,以及各種身份、各種階層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戀愛心情,全片堪稱「愛情百科全書」,每個人應該都能找到自己嚮往的感情模式。
即使聖誕節已成為文化性質的國際語言,但抱持成見的人依然不少,常見的批評包括「這是商人的節日」、「這是外國的節日」,甚至台灣部分人士常以懼怕人潮之類的理由,反對大型聖誕活動,都顯示出許多人對聖誕節的偏見難以改變,所以你跟他說什麼信念或喜樂之類的精神,他們是感受不到的(我對此深表同情),但本片不以聖誕節當成切入點,反而以「愛」當成切入點,甚至在電影一開頭就告訴你「愛,無處不在」,因此帶來的影響力已經超越聖誕節的既定形式,變成一種更廣義的普世價值,不只是熱愛聖誕節的人會有共鳴,就連不過聖誕節的人都很難討厭這部電影,這或許也就是他可以成為「佳節神片」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