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飢餓遊戲:鳴鳥與游蛇之歌》:年輕人永遠是被壓迫的那一方
這個極權制度扭曲人性的故事,呈現出菁英主義的傲慢,以及階級觀念的可怕,也是這個系列最引人深思之處。現實世界的本質就是一場飢餓遊戲,最可怕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你早就已經身在遊戲之中,卻還以為自己是局外人。
馬來魔影評:《飢餓遊戲:鳴鳥與游蛇之歌》(The Hunger Games: The Ballad of Songbirds and Snakes)。評分:75分
◎【一言以蔽之】:文青版本的《大逃殺》,可惜稍嫌冗長,前半段優於後半段
2012年至2015年,接連推出四部《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奠定了「反烏托邦」的類型基礎,影響後期的同類型電影,更捧紅了女主角珍妮佛勞倫斯,這個關於生存遊戲的主題,類似早期的日本電影《大逃殺》(Battle Royale)或者近期的韓國戲劇《魷魚遊戲》(Squid Game),但是以上兩者的畫面更加血腥直接,對於人性以及社會議題也更有批判性,反觀《飢餓遊戲》實在過於「文青」,不但整個氣氛過度緩慢而且鬱悶,戰鬥畫面缺乏衝擊性,而且討論極權體制以及人性衝突的力道也不夠強烈,前兩集還看得下去,但之後兩集的劇情就越來越拖泥帶水,沒想到如今竟然可以拍出前傳。
《飢餓遊戲:鳴鳥與游蛇之歌》是《飢餓遊戲》的前傳,女主角換成《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瑞秋曾格勒,飾演一個被迫參加生存遊戲,但毫無畏懼的新時代女性,面對感情也是拿得起放得下,整個角色塑造依然發揮她所推崇的女權本色,可惜動作戲方面篇幅太少,比不上前代女主角珍妮佛勞倫斯,但整體看起來還是有演出自己的特色,不過女主角其實不是本集重點,因為這個故事是描寫前幾部《飢餓遊戲》裡面那個反派總統的年輕時代,焦點集中在男主角身上。
飾演這個年輕版反派的男主角湯姆布萊斯,在片中扮相帥氣,加上叛逆氣質,符合許多年輕女孩喜歡「壞壞的男生」的那種審美標準,很多人說他本來並不壞,是因為經歷一連串的不如意而開始黑化,但我覺得他其實一開始就不是好人,只是從「沒那麼壞」慢慢變成「壞透了」這種程度上的差別而已,比如說他幫助女主角的動機是想要爭取獎學金,他出賣自己最好的朋友,甚至殺人滅口,都是為了不要受到他人的牽連而影響到自己的前途,他以為殺人證據已經被掌握,遲早會被抓,於是決定跟女主角一起逃亡,結果發現可以湮滅證據之後就產生動搖,所以這個男主角從頭到尾都是自私偽善的人,女主角把他甩掉還真是明智之舉!
拿不到獎學金,前途不順,女朋友又跑掉,所以決定當個壞人,這麼沒有抗壓性的黑化動機,說出來真的會被笑,而且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這部電影的長度超過兩個半小時,把故事分為三個章節,前兩個章節還算正常,但是真正的高潮戲在第二個章節就已經演完,所以到了第三個章節,整個步調就開始變得遲緩,結局的收尾又過度的倉促,導致後半段的節奏超怪,當然有人會認為原著小說就是這樣的結構,但是電影和文學是兩件事情,電影的改編不是只為了服務小說迷,而是應該依照電影該有的步調重新編排,甚至可以先把比較不精彩的第三個章節演完,再以倒敘的方式來演出第一和第二個章節,也並無不可。
這個極權制度扭曲人性的故事,呈現出菁英主義的傲慢,以及階級觀念的可怕,也是這個系列最引人深思之處,尤其是片中政府為了鞏固權力,避免年輕人反抗,所以每年都以「飢餓遊戲」為名,逼迫年輕人在競技場上互相殘殺,這樣的故事看似荒唐,但其實跟很多國家強迫從軍的制度類似,都是彰顯政府權威,強迫年輕人作戰或者奉獻生命,並以國家利益為名,剝奪你身為人的自由意志,甚至不給你任何選擇機會,或者在牢籠式的教育制度裡面,從小教導你服從,並且以菁英體制的標準,讓人跟人之間互相競爭,這都是國家對人民的「馴化」過程。
現實世界的本質就是一場飢餓遊戲,我們早就被迫成為參加者,最可怕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你早就已經身在遊戲之中,卻還以為自己是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