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世紀之聲》什麼樣的往事塑造了這位偉大女性?
這是個很硬的題材,但它的呈現方式蠻有感染力,讓我看到最後鼻子酸酸。先抓住觀眾的目光,然後再來回頭看這樣強勢又果決的女性,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對於看一直線敘事很容易進入休眠狀態的觀眾來說,這種拼圖式說故事增添了不少刺激。
一言以蔽之:硬題材但蠻能感染觀眾。
《西蒙娜:世紀之聲》講的是前歐洲議會女議長,也是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政治家西蒙娜韋依的故事。坦白說,這是個很硬的題材,但它的呈現方式蠻有感染力,我是個需要娛樂性的觀眾,純傳記吃不消,這一部倒是還能讓我看到最後鼻子酸酸。
《西蒙娜:世紀之聲》並不是走一直線的方式(從小講到大),而是從年邁的西蒙娜來回顧,中間穿插小時候、年輕時候、事業有成的時候等等好幾個不同時間點的故事,有不少人物在好幾個時段都會出現(家人),比起順著時序讓觀眾一直要等著看她長大會如何,這樣的穿插方式多了一些吸引力(至少對我這種商業片觀眾是有助益的),會看到一些後來的重大事件(比如推動墮胎合法或協助愛滋病病人),先抓住觀眾的目光,然後再來回頭看這樣強勢又果決的女性,是怎麼變成這樣的,慢慢把圖給拼起來。
對於看一直線敘事很容易進入休眠狀態的觀眾來說,這種拼圖式說故事增添了不少刺激。且編劇還蠻厲害的,把她的人生故事切成非常多段,有時回到童年,有時回到中年,又再回到年輕一點,或再返回老年,怎麼切這些東西出來,怎麼安排順序來讓觀眾保持好奇又能夠理解,真的需要花心思。
(當然,如果你是無法拼圖反而喜歡一直線的觀眾,也許就會辛苦一點了。)
不過,這樣的敘事方式也會有一個現象,就是相對比較片段,轉折不會那麼明確,可以看到她後來為人做了什麼事,可以看到以前遇到什麼可怕的事,知道兩者有關,但這中間的轉化過程,怎麼克服自己的痛苦轉為助人的力量,這個就看不太到了。也就是說,有很多「點」,可是少了點與點之間的連線。這就是不同敘事方式的取捨了。
少了轉化過程,我會覺得深刻程度無法太衝擊,不過導演運用畫面和音樂的能力也很強,靠一些手法能加強觀眾的情緒。我先承認,我自己對於歐洲的狀況沒那麼了解(包括二戰後法國和猶太人及其他國家的關係、歐洲一些弱勢族群爭取權力的歷史、甚至這些政治制度的運作,都不很清楚),在感受上絕對會打折扣,對猶太人受到的迫害,也因為並非發生在我們的時間地域,不是那麼能連結,台灣觀眾的反應和法國觀眾的反應絕對會有差。儘管如此,看著西蒙娜的心路歷程,到最後,我仍然鼻酸了。並不是因為被這些努力所感動(如前面所言,因為由單點事件連結,怎麼努力從這點到下一點沒那麼明確),反而是單純對這個人的連結吧,比較能同理角色,受到導演手法感染情緒的觀眾,可能會比較像我這樣鼻酸。
和商業娛樂片比,《西蒙娜:世紀之聲》是沒有那麼大的商業娛樂性,在對西蒙娜沒那麼熟悉的台灣,應該不會是三五好友約出去休閒的選擇,但若和這類偉大傳記電影來比,它算是比較不悶、比較有變化的了,就算是不熟悉或不認識西蒙娜的電影觀眾,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人的部分如何形塑了她的個性和奉獻的故事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