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美國刺客》- 愛國主義下的自私復仇


《美國刺客》是走寫實派的傳記電影,所處的情境背景與《零日網路戰》有所交疊,只是這次的題材,卻走向了一種中立的批判,從美國CIA的地下運作,來看這世界運行的真理。究竟在復仇與殺戮的惡性循環中,美國自己有沒有辦法掙脫這個緊箍咒?

在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順著全球化的浪潮,肆虐世界各國的大銀幕,而觀眾們往往會被主視覺基調帶著走,帶向美國愛國主義、和平主義、保護主義等面具式正義思維,而這次的《美國刺客》,雖然也有這類的表述與灌輸,但卻走向了一種中立的批判,究竟在復仇與殺戮的惡性循環中,美國自己有沒有辦法掙脫這個緊箍咒?

------------------------以下小雷,但不影響觀影-----------------------

其實這類電影的題材,在去年的《天眼行動》(Eye in the sky)、《零日網路戰》(Zero Days)與《神鬼駭客:史諾登》(Snowden)也都有過強烈的批判與反思了,只是這次的題材,更加從美國CIA的地下運作,來看這世界運行的真理,不但看清了現代版的聖戰仇恨交織,更將許多主流媒體中經常使用的文字,用影像描寫得深刻而不過,這點實為難得,即便會變得比過往同類型的電影,還要來得中規中矩,但這至少將西方戲劇的寫實主義特色,展現得有份量。


而就如我所提到的,《美國刺客》是走寫實派的傳記電影,所處的情境背景與《零日網路戰》有所交疊,現實中跟伊朗核武的磋商,都凸顯出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利益的政治盤算,而這背後的人命與自我,居然成為了一種迷失與愛國的籌碼,不論是米高基頓飾演的老將史丹赫利,還是狄倫歐布萊恩飾演因為一場意外恐攻,日後輾轉加入CIA的密奇萊普,始終在這樣的選擇終設法抽出情緒與私立的復仇,史丹赫利算是始終如一,只在與密奇萊普的相互破例救援外,散發出人性的本善,但最終的結局,卻依然斷在美國自己製造的惡性迴圈中......


這部《美國刺客》所批判的美國愛國主義價值,是一部會讓人思考著「文化大融爐」這個概念的電影,究竟會練就出的是完人?還是怪物?我想看完的觀眾應該也會反思,那些出現在自身國度的美麗口號,以及自身所維護的國家,是不是有著更加反諷的一面?

作者:墨卓 【墨卓影評】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620】 20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