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才有使命:專訪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
郭敏容表示,細細研究下,葡萄牙影史脈絡跟當代美學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其中,今年106歲高齡辭世的曼諾迪奧利維拉,就是不可思議橫跨默片到數位時代的傳奇導演……。
邁入第十七屆的台北電影節,今年的主題城市:里斯本。光念起來就很文青,乍聽上口,久念又似縹緲。的確,過往影迷對《里斯本的故事》、《里斯本夜車》這些歐洲電影的熟悉度,恐怕都要高過葡萄牙電影印象。
原來,「本屆主題城市的產生,有別於往,倒不是參考觀眾問卷意向而挑出來的城市。」策展人郭敏容表示。
那為什麼會是葡萄牙呢?
郭敏容表示過去幾年行遍全球影展,發現葡萄牙電影產業在逆境中,依然輸出不少質感極佳的電影,亦可勇闖國際影展、獲獎頻頻,她認為此一逆勢上揚的現象,非常值得探究。
「或許對葡萄牙電影,一般影迷幾乎沒有印象——事實上,他們國家目前的電影產業挺糟,就拿2011到2013年來說,電影年產量竟猛猛減半,隔年又直落到剩下三分之一。更誇張的是,因為國內政策的關係,他們曾有兩、三年的時間,拍片是沒有任何補助的。」
郭敏容前往葡萄牙接洽時,慢慢發掘其中癥結,原來,葡萄牙拍電影,是透過頻道業者的廣告收益提撥百分之四左右,編列為電影補助。直到某年,政府想為電影人多加爭取,擬提高一個百分點,未料此舉竟引起頻道業者全面抵制,以致連原本的百分之四也不願付出。
不僅如此,據說葡國有一陣子,文化部是停擺,沒有文化部長,電影產業只能由其他部長兼代。「我去該國電影中心詢問,他們受寵若驚之餘難免失措,只表示『現在不方便』,畢竟他們一時之間生不出預算,資源亦有限,就算找到窗口,也幫不上忙。舉個例:比方有次他們辦俄國電影回顧展,因為沒有翻譯等相關經費,竟淪落到播映俄國電影卻未上任何字幕的窘迫境地。」
然而,產業窘境並不意味會拖垮其電影美學的深度或面向,細細研究下,葡萄牙影史脈絡跟當代美學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其中,今年106歲高齡辭世的曼諾迪奧利維拉,就是不可思議橫跨默片到數位時代的傳奇導演,從1931年的《河岸印象》到2014年的《葡國殘夢》,將近一世紀的璀璨光影,今年影展都看得到,教影迷不心動也難!
本屆的「南特選映:非洲特輯」單元,首次與南特影展合作,影展期間合辦相關講座活動,也標示了台北電影節的新姿態。其中《生命的最後一天》的導演阿蘭高米斯,過往都在歐洲推出作品,這是他第一次回到家鄉塞內加爾,帶著從法國受過的磨練、歐洲派的影像技巧,來找尋注視自己家鄉的方式。該片描述一個人早上醒來得知該日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電影運用了兩種目光,交集出對世界的告解。
影史經典單元的《青澀歲月》則讓人想起台灣新電影時期諸如《戀戀風塵》等經典。進城的年輕人,如何在大城的侵蝕下,成長、並幻滅……類似的故事固然各國比比皆是,但《青澀歲月》讓人深刻感知到葡國獨特的風貌,以散文詩篇的氛圍和敘事法,拼湊出一幅鮮明富代表性的葡萄牙電影臉譜。
《金色八月天》導演米格爾戈麥斯,是年輕一輩令人相當驚奇的一位,他以戲中戲的方式,呈現從紀錄轉到劇情的無縫接軌感,充分凸顯當代葡萄牙電影新思維。
本屆國際新導演競賽,亦是傑作連連,郭敏容表示評選仍以多元為準則,不會偏重任何一類。
像《西部緩慢之死》以反西部片為旗幟,檢視、省思西部類型,整體況味類似賈木許的《你看過死亡的顏色嗎?》;《愛在潮浪洶湧時》是公路電影,衝撞過程又帶有青少年的清新質感。
《女孩愛愛日記》則不像一般美國片嘴巴伶俐、碰到道德議題卻只會閃閃躲躲。本片相當誠實地面對慾望,犀利地檢視一位少女對性與愛的混淆,並扎實重現七零年代時代氛圍,交織成一幅視覺表現豐富的愛愛樂章。
郭敏容也提到本屆電影節錢翔拍的前導片:「拍電影是個不斷往前的過程,看電影、做影展亦然。前導將六千多個日子換算成十七年,利用鳳小岳、程予希掙扎行走沙灘的概念角色,鋪出一條力竭到振作的足跡,可說是以力量和希望來拆解甜蜜負荷。夢是美的、夢是沉重的、夢也是讓你想往下走的原因。電影的夢,不單給影迷、給拍片的人,也給做影展的人,畢竟有夢才有使命。錢翔導演這段影片體恤到電影節人員的辛苦,讓人倍感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