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禮物》:癌症不是終點,勇氣才是開始
林明謙表示:「拍這部片,我希望讓所有陪伴癌症病人的人、以及身體健康的人,都能看到——改變從不晚,但需要從今天開始。」
林明謙表示:「拍這部片,我希望讓所有陪伴癌症病人的人、以及身體健康的人,都能看到——改變從不晚,但需要從今天開始。」
曾寶儀親自走訪多位癌症病友,從罹患骨肉瘤的中醫師廖新喜,到樂觀迎接化療的乳癌患者Olga,再到以勇氣挑戰癌細胞的女孩王琦雰(小琦),這些真實生命故事傳遞了希望與力量。影片邀請觀眾拋開恐懼,選擇用愛與勇氣擁抱生命,找到與病痛共存的答案。
曾寶儀為了深入理解癌症治療,跨足中西醫、自然醫學、物理、生化科技等領域,研讀數十本參考書籍,並親自採訪多位專家與病友。她在片中坦露真實的自己,毫無保留地展現疑惑、脆弱與勇敢,向觀眾傳遞一個訊息:「改變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遲。」
導演透露曾寶儀下了很多苦工,大量的參考書籍甚至英文論文都需要她去閱讀,訪問時,還要用英文對談,「寶儀又是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她想盡可能全部吸收進去,這種工作壓力真不是開玩笑的。」
他又透露,紀錄片經常要記錄下自己真實的狀況,,就得把真實的自己:「包括聽不懂、無知的、脆弱的——毫無保留的呈現在鏡頭前,(對曾寶儀而言)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與信任。即使是對現實的無助、或對某些事物的無知,她都能接受被紀錄下來。」
「擋在你和希望之間的,從來不是疾病,而是恐懼。」瀕死體驗者Anita Moorjani的這句話,讓《交換禮物》導演林明謙深受震撼。他說:「她讓我明白,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只是來自迷思與想像。當一個從死亡邊緣活過來,罹癌後自癒且健康生活十餘年的人說出這樣的話,我不相信她,還能相信誰?」紀錄片團隊,飛遍全球各地,收到各種不同的新的理解和選擇。
從上部紀錄片作品《看不見的台灣》的「神明」,到《交換禮物》的「癌症」,林明謙以兩部作品探討「生命」的不同面向。他提出:「如果神明真實存在,你會不會重新檢視人生?那麼,若我們換個角度看癌症,是否能從中找到重新出發的契機?」透過紀錄片,他希望引領觀眾,從身心健康或因果觀點出發,正視並探索人生的深層問題。
片中最催淚的案例之一,是抗癌女戰士小琦的故事。年僅30多歲的小琦,在電影沒多久就發現罹患子宮頸癌,她第一時間選擇手術。但不到一年,癌細胞再次出現,電影也是從這一刻對她記錄起,片中面對命運的挑戰,她在故事裡的坦然與堅強,讓人不禁動容。
相關新聞
- 《交換禮物》歷時4年拍攝 曾寶儀重新思考生命意義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