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新聞 ﹥News Content

趙德胤耗時6年《診所》入圍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


拍攝《診所》緣起於導演趙德胤2017年帶著《再見瓦城》到緬甸參加影展,認識當地許多獨立電影人,因緣際會下認識了翁明醫師,開啟長達6年紀錄拍攝診所的日子,直到今年4月份才拍完。

由《灼人秘密》導演趙德胤耗時6年拍攝、製作,女演員吳可熙首度跨刀助陣擔任剪輯的全新紀錄電影《診所》,風光提名第6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18日晚間確定入圍全球最大的紀錄片影展、有「紀錄片界的奧斯卡」美譽的2023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Amsterdam, IDFA)「國際競賽」單元,將代表台灣與世界各地11部作品角逐首獎。他把功勞歸於吳可熙,大膽把他的作品全部重剪成另一部片,變得更有可看性。

診所》由岸上影像製作、台灣公共電視與德法公共電視(ARTE)共同投資,這是繼《挖玉石的人》、《翡翠之城》、《十四顆蘋果》之後,導演趙德胤第四部紀錄長片作品,由原本與製片王興洪的兩人迷你拍攝團隊,注入更多專業團隊投入拍攝,鏡頭也從緬甸北部的邊境礦區,轉向瞄準至緬甸第一大城市仰光的新興都會區—北達貢區,以開設在此地的翁明診所出發,藉由紀錄一間診所窺見整個緬甸人的生活日常,更在過程中見證了緬甸風雲變色的國家處境。

拍攝《診所》緣起於導演趙德胤2017年帶著《再見瓦城》到緬甸參加影展,認識當地許多獨立電影人,因緣際會下認識了翁明醫師,開啟長達6年紀錄拍攝診所的日子,直到今年4月份才拍完。對他來說,這是紓解鄉愁的一種方式,「拍攝緬甸家鄉是我一生的功課,拍紀錄片是我的修行,很痛苦,很有壓力,但拍完很釋懷。」紀錄片永遠無法預測及控制,他當作是學習跟素人(被拍攝者)相處的一種方式,如此一來未來拍劇情片更能了解要怎麼跟演員相處。

有別於《十四顆蘋果》14天的拍攝時間,《診所》耗時6年是導演趙德胤拍攝時間最長的電影,拍出超過2000小時的龐大素材,成為他自認生涯最難剪接的作品。他想跳脫自己的傳統剪接模式,後來靈光一閃找來多次合作的女演員吳可熙助陣剪接,「她比較跳耀、創新、實驗,會幫助電影找到新的觀點,講的是同一個敘事,精神沒變,但形式、結構都變了。」他自嘲如果是自己剪的話,大概全片都是長鏡頭,經吳可熙剪輯之後素材更豐富,因而變得更有可看性。

對於首次由演員身分跨界剪接工作,吳可熙形容是很有趣的嘗試與體驗,尤其在完全沒有參與拍攝情況下,必須反覆觀看鏡頭內的片段、研究很多資料來了解全貌,更思考起多年來緬甸與自己的關係。她坦言,最困難的是找出有機且有意思的剪輯方式,時常陷入不停來回嘗試、辯論、妥協,有時需要冷靜幾天放空一下腦袋,有時會突然出現靈感,「剪輯過程其實滿像寫劇本的,我擁有許多故事線以及內容,要如何編排和翻玩,在裡面尋找自己想說的觀點。」

最近《診所》在金馬獎、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受到提名肯定,一開局就好事成雙。導演趙德胤很開心,特別是可以與許鞍華、蔡明亮、林正盛、王兵等前輩大師一同入圍最佳劇情片,「很榮幸,他們都是我的偶像!」吳可熙也很驚喜,內心感到滿足,「聽說IDFA鼓勵很創新的紀錄片,這也是我在這次的剪輯想要去嘗試的,整個過程沒有什麼包袱和壓力。」很期待放映之後能與觀眾交流,繼續好奇、繼續學習。

電影《診所》由岸上影像製作、台灣公共電視與德法公共電視(ARTE)共同投資,將在11/9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舉行世界首映,並於台北金馬影展亞洲首映。

本日焦點-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