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新聞 ﹥News Content

陳可辛出席金馬50「大師講堂」


陳可辛也透露,當年即使找了老師教張曼玉說普通話,她仍說不好,已影響到拍戲,他當機立斷決定停拍一週,請岸西把她的角色改成廣東人,這樣一來張曼玉就可順理成章講廣東話。

曾以《如果‧愛》、《投名狀》兩度榮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的陳可辛,昨晚(22日)出席金馬50「大師講堂」《甜蜜蜜》映後座談,可容納500人的廳內座無虛席,陳可辛跟影迷分享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拍片趣事,以及他創作20多年來的心路歷程,聽得影迷如癡如醉,提問踴躍,欲罷不能。昨晚也是威尼斯影展後,《甜蜜蜜》數位修復版首場亞洲放映,金馬影展搶得頭香,台灣的影迷可說是相當有福氣!

今年7月《甜蜜蜜》在台北電影節放映時,陳可辛就透露,為了符合片中角色是大陸新移民的背景,最早相中王菲和黎明配對,然而王菲連劇本都沒看就辭演,後來才想到找張曼玉。主持人聞天祥問是否很欣賞黎明才找他演出?向來率直的他坦言當時不是很喜歡黎明,仍然找他演出,是因黎明出身北京,符合角色設定,「黎小軍這個很單純又有點土的角色,他沒演過,我覺得他應該可以發揮得不錯,而且男性觀眾也不會太討厭這個角色。」結果拍完《甜蜜蜜》後兩人成了好友,2002年再度合作《三更》之回家,黎明還因此拿下第39屆金馬獎影帝,說陳可辛是黎明的伯樂,一點都不為過。

陳可辛拍片總喜歡帶點即興的氛圍,他透露,本來片名不叫《甜蜜蜜》,也沒打算用鄧麗君的歌,但岸西開始寫劇本不久後,便傳來鄧麗君過世的消息,「岸西很愛鄧麗君,放演華人世界,有誰能跨越文化、地域的隔閡,令所有人推崇?當時只有鄧麗君,所以岸西說一定要寫進去。」結果無論是片名或歌曲都成為經典。

陳可辛也透露,當年即使找了老師教張曼玉說普通話,她仍說不好,已影響到拍戲,他當機立斷決定停拍一週,請岸西把她的角色改成廣東人,這樣一來張曼玉就可順理成章講廣東話,「結果這樣一改反而更好,來自廣東的背景讓張曼玉在片中可假扮成香港人的大陸人,反而多了一個層次。」陳可辛說:「拍片這麼多年來,我一再地印證,所有最好的東西都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反而是即興而來的。」聞天祥則幽默地說:「還是您比較厲害,直接改劇本,像侯孝賢導演找張曼玉拍《海上花》,要講上海話,就把張曼玉嚇跑了。」

讓影迷更吃驚的是,最原本陳可辛想拍的是像《午夜牛郎》那樣比較灰暗的題材,「我想拍兩個低下階層的新移民,黎明那個角色有很多有錢女人給他錢,挑戰一下尺度。」但岸西開始寫劇本後,還是回到了比較溫暖的筆觸,「我也接受了,畢竟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生命。」聞天祥問陳可辛為何會想為《甜蜜蜜》做數位修復?過去通常是有數十年歷史的老片才做,而《甜蜜蜜》上映今才17年。陳可辛坦承這是他的私心,雖然只有17年,但《甜蜜蜜》的拷貝部分卻已殘破不堪,每回拿出來放映他看了都很不忍,這回是威尼斯影展主動提出想放映,才趁此機會終於完成數位修復。昨晚陳可辛在講座前特別進影廳看了一段,對修復後的拷貝非常滿意,不過他也透露張曼玉幾天前在香港才跟他重提,覺得片尾的音樂聲音太大一事,他也一度考慮是否將聲音壓低,「我最後還是決定維持原貌,還原到20年前的自己。」

陳可辛從影20多年來,歷經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赴美拍片、泛亞洲電影合作,以及大陸香港合拍片等多個時期,在華人影壇中成就非凡,作品質量兼具,備受尊崇。談及創作歷程,陳可辛坦言在《甜蜜蜜》之後,許多港片賣座不佳,導演紛紛出走。此時他有個機會去美國拍片,但美國嚴格的片廠制度、不容許隨興、百分百事前準備的拍片方式,卻讓他無法適應。此時他看到泰國、韓國也許多年輕的新導演,對創作充滿熱情,因此他開始和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台灣等地的新導演們合作,開啟「泛亞洲電影」製作的先驅,把華語電影的市場往外擴展,成功製作出《晚孃》、《春逝》、《見鬼》、《三更》等高品質的電影。

2005年他開始投入合拍片行列,《如果愛》、《投名狀》皆叫好叫座,但陳可辛說《投名狀》在大陸和港台都大賣,卻在歐美碰壁,主因是當時歐美觀眾想看的華語片還是更動作、花俏、奇觀式的類型,因這群觀眾大部分是20歲以下的年輕人。

今年他的《海闊天空》在大陸大賣5.5億人民幣,但這種「接地氣」(即本土味濃厚)的電影卻很難走出海外市場。同時身兼導演和監製,陳可辛坦言拍片時他不可能不去想到市場,畢竟電影要能賣錢才能有下一部片的資金,但儘管在重重的限制下,他仍能拍出有品質的佳片,他說:「拍電影沒有什麼訣竅,就是一顆真心,拍出你想講的故事,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所有我拍的電影,都是我喜歡的電影。」他也鼓勵年輕創作者,不要懼怕面對市場和票房的壓力,「如何在這樣重重的限制和規則下,還能拍出自己喜歡的電影,才是最厲害的。」

(本新聞由甲上娛樂提供)

相關新聞


本日焦點-201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