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白日夢冒險王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延伸閱讀

關於冒險王

班史提勒執導喜劇時,總愛強調人們追尋瘋狂夢想時搞笑十足而又滿腹辛酸的一面。

道地的現代版米堤
身為一名演員,班史提勒曾演出過許多面臨險惡情勢的小人物角色,讓他一躍而成為頂尖喜劇明星--不論是《門當父不對》系列電影裡那位想要博取難搞親家認同的男子,《博物館驚魂夜》系列電影中,不相信眼前見聞的孤獨博物館夜間管理員,或在脫線喜劇《哈拉瑪莉》中,與高中時的夢中情人再續前緣。

而作為導演,他以自己犀利又討喜的獨特喜劇風格贏得影評人讚賞,作品包括了他對時尚界的嘲諷愛片《名模大間諜》、成功嘲弄動作片狂熱與友情的《開麥拉驚魂》。而新作《白日夢冒險王》則讓史提勒不論在幕前幕後,又再讓他到達事業從未造訪之處。這部電影立即成為他在視覺上最大膽也最撼動人心的一部作品。

這部電影忠實地呼應了美國幽默文學作家瑟伯的不朽寓言故事,該故事講述一個性情溫和的男子被迫將他現實人生的挫敗一一轉化為驚人的奇幻狂想。不過,史提勒版的米堤是個道地的現代人。就像我們大多數人,人與人間日漸疏離冷漠的電子化世界和事物的急速變遷讓他感到難以適應,他的生活方式落伍了。他唯一的解脫方式就是作一連串狂妄的白日夢,在那個世界裡他是個驍勇善戰的英雄,為了更好、更公平的世界而活。然而,這一直是他從未與人分享的個人世界.....直到有一天,他為了找回一張名攝影師(西恩潘 飾)的遺失底片,意外地開?了他和另一個世界的對話。

最初,史提勒讀到米堤這個在不確定的現實世界和白日夢裡的美好衝動之間持續拉扯、心緒糾結的角色,他曾看過其他對同一故事改編的版本,但無一讓他動心。直到他看到史蒂夫康拉德(Steven Conrad)所改編的《白日夢冒險王》電影劇本而開始感興趣。

「史蒂夫的劇本並不是要重溫1940年代丹尼凱(Danny Kaye)的經典電影,那部電影對那個時代來說,太獨特了!他找到了一個全新的方式去闡述這個故事,聰明、也很能打動人心,但又替這個角色創造了現代版生命和場景,讓觀眾更能感同身受。」史提勒說:「我超愛他的劇本裡用充滿抒情、有靈氣而又幽默的手法,把這個平凡人塑造成英雄。史蒂夫對我說:『每個美國男人的身體裡,都有一顆英雄般的內心。』不論你是無名小卒或美國總統,你都得面對人生各式的挑戰,而我想透過這部電影表達這樣的敬意,向克服人生挑戰的凡夫俗子致敬。華特的冒險之旅是替每個人內在具有的潛力喝彩。」

家有米堤
對本片的製片人約翰古威(John Goldwyn)、小山繆古威(Samuel Goldwyn Jr.)和史都華康菲爾德(Stuart Cornfeld)來說,讓可拍攝的劇本、導演和演員一一到位是件至關重要的事。約翰古威與小山繆古威分別為製片人山繆古威(Samuel Goldwyn)的孫子與兒子,山繆古威曾製作了1947年諾曼麥克勞德(Norman Z. McLeod)執導的舊版《白日夢冒險王》電影;史都華康菲爾德則曾與史提勒合作過多部電影,包括《名模大間諜》和《開麥拉驚魂》等片。

對古威家人而言,舊版《白日夢冒險王》電影向來是他們家族史的一部份。「我這位電影業界先驅的祖父,和那些以不俗手法說故事的電影人一樣,也想要對我們展示電影在呈現人生觀點上遠勝過繪畫、小說、舞台劇之處。因為舊版的《白日夢冒險王》電影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也想效法他的成功。」 約翰古威解釋著:「1947年時,他們就萃取原始故事素材、開發改編出一個不同凡響的電影故事,我們也希望在這方面能像他們一樣成功。」

小山繆古威補充說道:「在這個風靡世界的故事上,我們看見了創新的機會,值得放手一試。我相信好電影來自好的寫作,而瑟伯的故事本來就那麼精彩,你可以把他的人物和概念改得很不一樣。1947年版的電影在當時引發了共鳴,而我們很執著,希望也找到能在當代產生共鳴的一個劇本以及手法。」

取得故事的改編版權和開發電影的這段路就可以花上數年而毫無結果。然而,當約翰古威與編劇史蒂夫康拉德(曾寫過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當幸福來敲門》及高爾華賓斯基執導的《氣象人》等優質劇本)見面後,一切有了改變。

古威回憶道:「史蒂夫說:『我想以一位沒沒無名卻總對人生懷抱夢想的小人物為出發點,來寫一部電影,而此人逐漸發覺,此生若要成為他心中所憧憬的那個人,唯一的方式就是不再幻想、走入現實生活。他了解到體驗得來的人生,好過想像來的人生。』接著我回答他,『就由你來寫了,我們要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讀了康拉德的劇本初稿後,直覺立刻告訴古威,這部電影不會是一部普通的概念式喜劇。「劇本真的與眾不同。和我們以前看過、讀過的東西完全不一樣。除了都提到一位白日夢專家之外,他的劇本和之前的舊版電影毫無雷同處。劇本的原創性很高,真的很棒,每個讀過的人都好興奮。」

那樣的興奮感卻因尋覓適合導演人選的過程漫長又崎嶇,而逐漸消失不見了。在那段過程中,班史提勒出現了,本來他只考慮要演出米堤的角色,但打從一開始,他顯然就對劇本表現出過人的熱情。

「在我和班會面之前,他就針對劇本寫了一份筆記,先讓我讀過。」古威回憶道:「是關於這部片可以怎麼拍的一份筆記,毫無疑問,那真是我有生以來看過最好的摘要了。上面寫著這個劇本可以變成怎樣的一部電影,內容不僅明確、詳細,而且很清楚、用心,思慮非常清晰,很驚人的一份文件。從他的筆記中,我就知道這部電影會非常、非常獨特。」

古威擔任派拉蒙影業總裁時,史提勒因拍攝《名模大間諜》而首度與之認識。即使在執行層面上,對於史提勒同時擔任導演以及主要角色如此強大企圖心時有著種種顧慮,古威仍力保史提勒擔任《白日夢冒險王》的導演。無人能否認史提勒對於這個案子所展現出的堅定熱情。

「班對這部電影確實有著不凡的導演視野,」史都華康菲爾德說:「我覺得他了解這個故事,若由他導演,將會很有趣且具有獨特的美感和力量。他要觀眾跟著華特米堤一起去經歷這場旅行,隨著他體驗生活,也瞭解到生命的本質常隱含著令人驚歎、值得一試而神奇之處。」

史提勒由衷感謝古威家族對他的支持。「他們和這個案子的過去息息相關,品味一流,且在過去整個製作過程中累積了大量的經驗,」他如此評論。「這部電影不屬於任何單一類型的電影,我們曉得製片公司得對它有很強的信念才會願意一試。我要毫無保留地感謝古威家族對這個案子滿懷信心,不曾猶疑。他們是我最棒的夥伴,支持我走下去,在實現整部電影時不可或缺。」

提到康菲爾德,史提勒說:「史都華和我一起共事好多年了,我們一起覆湯蹈火過。我們一起拍過許多片,萬一人手真的不夠時,我們大可在創意面上放手信任對方。我還從來沒遇過誰在開發劇本方面比史都華更厲害,他總是問對的問題、想辦法讓劇本變得更好、好還要更好。而當你要拍的是這樣的一部電影,這次你做得有點超過,你就明白能有這樣的關係實在是無價至寶。」

康菲爾德對於史提勒有機會自導自演、創造一個想像不受拘束的視覺世界,感到特別興奮。「班替這部片帶來了很成熟的觀點,」康菲爾德說:「從電影和他的演出看來,他創造了鮮明獨特的生命力--這不僅是充滿異想的視覺體驗,也是為現實人生大聲歡呼喝彩。」

比《生活》雜誌更有意思
這項以新世代觀點改編詹姆斯瑟伯文學名作的任務,讓編劇史蒂夫康拉德感到很開心。他表示要「重新構思華特米堤這位經典角色的概念,讓他帶有現代生活萬花筒般的繽紛色彩。」

這樣的想法促使他把華特米堤放在人生和《生活 LIFE》(雜誌)的十字路口。康拉德重新設定米堤為一家現代化雜誌社的「底片資產部經理」,是名希望能大膽活出異想世界所見所聞、實際上卻受困於辦公間的忠實員工。米堤的工作也岌岌可危--他即將被公司拋下,《生活》這份曾以極致視覺記錄美國文化的雜誌,正由?發人心、提供新聞的雜誌社轉型為一家網路公司。

現實世界中的《生活》雜誌自1883年成立後,歷經數次轉型,在亨利盧思(Henry Luce)主導下成為美國新聞攝影週刊的翹楚,達到該雜誌的巔峰,但最終仍於2009年網路化,成為life.com網站。而康拉德筆下的《生活》雜誌雖為虛構,但大部份的靈感仍來自那造就驚人傳奇的攝影雜誌。

「我喜歡華特在《生活》雜誌的相片底片室裡工作的這個概念,他就像是過去七十年最重要相片的人力知識庫」康拉德解釋著。「他被我們這個時代最精華的相片所包圍,也可以說,他看過所有的相片,可是沒人知道他。將華特的工作設定在此,你就能打從心底替他加油,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工作最初可能感覺都像那樣,你因工作而感到迷失,工作無法真的滿足你。」

對史提勒而言,米堤為《生活》雜誌工作這樣的設定很美好,能和現在觀眾關切的事接軌。「我覺得這故事的背景和當今世界很有關連」這位導演兼演員說道。「把雜誌龍頭老大《生活》雜誌變成網路相片資料庫是史蒂夫的想法,這是對我們的世界由類比演進到數位化的絕妙比喻,也呈現了這樣的改變能怎樣讓華特這個傢伙,一個嚴謹工作數年的人徹底被淘汰。」

他接著說:「這是華特人生的轉捩點,他找到了走出去面對世界的勇氣,不退縮。」

「的確,當《生活》雜誌面臨存亡的威脅時,正是華特米堤的現實生活開始取代他幻想世界的時刻。」

為了讓那樣的轉變具有足夠的說服力,史提勒認為,米堤的日常工作世界和一切發生在他內心深處的白日夢世界兩者必須無縫接軌。隨著他與康拉德進入了劇本發展的末期,將日常現實生活與想像生活編在一起就成了他們最大的挑戰。詹姆斯瑟伯以一個單字或事件來開?米堤的幻想,而史提勒和康拉德則本著有形的人事物來連結現實與幻想,以此架構整體敘事。

「班覺得這部電影的關鍵,在於現實世界與白日夢世界間不該讓人有分裂感。」康拉德解釋。「所以我們得由華特日常生活的細節裡去創造他的白日夢。我們不能一下子直接切到一個奇幻場景、然後就切回到現實。我們得緊緊跟著他,和他一起作白日夢,知道他從幻想中得到了什麼,在現實生活中因出神而失去了什麼。你可以看到他渴望的是什麼,他害怕的是什麼,他對做什麼事有潛力、但時機尚未來臨。在班的構想裡,米堤所有的白日夢都得反映他真實的個性,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

在他的白日夢裡,華特堅強有力、果斷、凡事憑直覺行事。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只能用為人小心謹慎來形容他,尤其因為父親在他還是青少年時就過世了,讓他覺得有責任好好照顧他的家人。也因此,康拉德得給米堤一個非常強的動機,以讓他擺脫小心翼翼的性格--於是便讓米堤展開了一場偵探般的偏執之旅,尋回遺失的底片負片,而底片裡正有他最喜歡的攝影師特別為《生活》雜誌的最後一期所挑選的封面。

他也另外融入了一個能夠鼓舞米堤的靈感來源:即《生活》雜誌著名的格言,鼓勵人們「去看看數千哩外的遠處,看看藏在房內牆後的東西,看看險處的事物...去看、去發現並感受驚喜。」

「這格言真的很酷,它基本上就是告訴大家,我們人生的任務就是要深入世界各角落,真的去看看各地的人,」康拉德打趣說著。「對個人而言也是很棒的指示,提醒我們有時我們也都得這麼做。」

雖然瑟伯筆下的米堤是位沈迷於幻想而讓婚姻觸礁的老公,在舊版電影裡米堤即使已訂婚、仍對結婚感到興趣缺缺,康拉德則為米堤開拓了新的戲路,他筆下的米堤是位典型的現代單身漢,當一段感情萌芽時,較常去揣想戀情、或在網路上玩玩、試探一下,而不會熱切展開追求。但編劇從不覺得米堤一無事處。米堤的夢想反映的不單單是他的希望,也代表了他所擁有卻還沒機會去證明的那股內在力量。

「他不能是個被動或軟弱的人,這對我們很重要!」他說。「這個版本的華特米堤不論心思和氣質方面都很敏銳。如果事情發生了,其實他早就準備好了、就等著出發。我們的工作只是把他帶到那個地方,讓他釋放自己的靈魂。」

編劇對史提勒很有信心,認為他能精確地詮釋這部電影的深度,同時又能把觀眾逗樂。「我超愛班的電影,總是能用很輕鬆的方式讓你感覺很嗨,同時不讓電影的內容變得輕浮。」康拉德說道。「其他人之所以拍不出班的電影,就是因為班為電影找到了娛樂和深度兩者間的獨特平衡。」

而後,同樣讓康拉德心情亢奮的事,便是看到史提勒終於能演出這個他們倆一起開發已久的角色。「有兩年的時間吧,我們都很嚴謹努力地工作,而班一直是導演。」他說道。「然後突然間,他就變成米堤了。我知道他一定會很搞笑,不過他為這個角色帶來了不凡的視野和寬度才真的令我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