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社群網戰 The Social Network

延伸閱讀

劇組的研究

故事刻意讓事實成為很主觀的架構,尤其當在網路時代,很多事都被放大處裡時,許多即時、收不回的對話,可能因此讓流言成為傳遍全球的事實

在接下《社群網戰》前,知名編劇艾倫索金〈作品包括影集《白宮風雲》、電影《蓋世奇才》〉從沒這麼爽快的答應接下一部新片的編劇工作。當他收到班梅立克的小說《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提案時,光14頁的文字介紹就讓他開始深入研究臉書的歷史,探討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如何從一個電腦駭客,突然在一夕間變成改寫歷史的網路大亨的歷程。
艾倫索金同時也深入研究關於美國發明主題,對於每個世代裡,創造出改變人類生活的發明家會面臨到友誼、競爭和社會人情事故的種種可能。在過去,這些新發明包括錄音機、電話、汽車、電視和電腦。而現在,就是社群網站當道。

艾倫索金說:「電影的主題就跟故事本身一樣老:誠信、友誼、權力、金錢、忌妒、社會地位。這是個希臘劇作家艾思奇利斯、文豪莎士比亞和奧斯卡最佳編劇得主派迪柴伊夫斯基都會想寫的劇本。很幸運的,因為這些人都不在了,所以輪到我來執筆。」

越了解網站爭議的創立過程,索金越著迷於被視為當今美國生活〈和人類多年來面對的課題:天才、權力與空虛〉縮寫的臉書。在索金的筆下,這些科技新貴儘管相當聰明,但他們同時也性急無禮、易怒,需求不滿。「電影裡有個架構,會讓你看到造就馬克佐克柏成功的多樣貌,並會讓人根據你和故事的關聯性,來影響你判斷這些過程。」 索金說。「馬克可能是被強勢或懦弱、恐懼或勇氣、遠見或經驗所驅使而做出這些事,而《社群網戰》遊走在這些元素裡去刻劃他的故事。」

索金繼續說:「馬克是個很反英雄情節的人,在電影結尾,他卻成為一個一路付出代價的悲劇英雄,一開始他是個電腦駭客,而駭客本質上是反政府主義的。他想要的是開始去創造建立,用自己的方式去推翻你所相信的事。而馬克想反抗的是誰?是那些創造了一個讓他活的不快樂環境的人。以馬克的例子來看,自我價值的概念驅使他成為一個非常極端憤怒的人,但憤怒卻成為他的動力,讓他有了報復前女友艾芮卡的計畫,從此改變了他原本的生活。但馬克最不想做的,同時也是電影的重點是,他並不想藉由商業化方式經營去賺取更多錢,或破壞臉書的言論自由,而這才是電影的故事,去講述他如何從電腦駭客變成臉書的執行長。這是一個不折不扣描述窮小子如何發達致富的電影,但我們的觀點是描述一個住在宿舍的寂寞大學生,如何在短時間內蛻變成為當今全球的重要人物。」

臉書的故事開始與2004年2月,由年僅19歲的馬克佐克柏編寫出來的thefacebook.com網站在哈佛大學上線,自此改變很多人的社群生活。當這個網站推出的第一個月,哈佛過半的學生已經加入註冊使用。而到了2005年12月,該網站已有550萬名學生會員將他們的私密生活分享在網路上,內容從他們喜歡的歌曲,到跟誰約會等都會po在網上跟其他人分享。
當臉書從校園發展到全球各地後,它便成為世界數位的共通話題,是吸引全球5億人做為社交互動的溝通媒介。〈如果臉書是個國家的話,那它的人口將是美國的1.5倍之多,成為全球第三大國。〉

在六年之間,臉書成為一股文化勢力,它不僅成為孤立世界裡的新興交友工具,還大大的影響新世代,顛覆傳統隱私定義。臉書建構了一個全新的網路世界生活,透過它,每個人不但能知道其他人的生活,還能建立自己的身分形象讓其他人了解,讓更多人因為它知道自身的存在。 就像之前其他的科技革命一樣,臉書讓最專業的社會分析家也猜不透,未來它究竟會發展成怎樣。
在瘋狂擴張的速度和無法估算潛力發展的情況下,私人控股持有的臉書最近被估算價值高達250億美金,有些華爾街分析師甚至還認為它價值超過這個數字。

儘管臉書版圖不斷擴張,但 公司同時也捲入越來越多官司,創辦人間開始爆發衝突,導致早期的臉書發展史本身就像是一齣牽涉到經營權與名分爭議的精彩連續劇。馬克昔日在哈佛的同學,包括溫克勒佛斯兄弟,出面指控馬克剽竊他們原本要設立的社群網站創意。而馬克的昔日創業夥伴、同時也是臉書共同創辦人的艾德華多,則指控馬克在公司得到融資後,就將他逼走踢出臉書這家公司。

為了瞭解更多關於臉書的事實,編劇索金設立了一個網站來詢問網友的意見,在他關閉這個網站前,已有超過一萬人瀏覽過這個網站。索金認真研讀班梅立克的研究報告〈梅利克的小說和索金的腳本當時都還在撰寫階段,當索金幾乎快完成電影腳本時,梅立克的小說也才剛完稿。〉,同時自己也深入研究,透過許多法律文件資料和專訪電影相關的人物〈很多人在電影中都有被提到,有些事件在電影裡則被省略〉,去釐清臉書早期成立的多方相對觀點。

將所有的資源全面性的整合後,就成為《社群網戰》的電影腳本架構。索金曾試圖訪問馬克佐克柏,對於被拒絕這件事他一點都不驚訝,他反倒是利用實地報導、法律文件等公開資源,再併入他個人透視臉書的觀點來撰述。「臉書這家公司非常保護馬克佐克伯,而他們有理由要這麼做。我相信,臉書會希望我們全採用馬克個人的觀點來拍攝這部電影,但這並不是我們想拍的電影內容。」索金補充說。

當索金開始著手撰寫腳本後,他明白小心的處理故事來源之外,他還必須有技巧性的利用多線敘事者不同的說法來鋪陳故事,每個人的說法必須和故事相連結,來建構整個更大的格局。「因為有很多互相衝突的說法,與其去選出正確的一方,我認為最刺激的方法不如戲劇化的處理它們,利用戲劇張力來凸顯各方衝突說法的事實。我個人對於處於灰色地帶的東西比非黑即白的部分更感興趣。臉書吸引我的其中一部分是,它提供了再造和建構一個非常主觀概念的“真實度”的無限可能性,所以對我而言,能透過腳本來影射臉書如何誕生是非常興奮和刺激的一件事。 」

藉由揭露關係人物的衝突和敵對關係,索金描述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社群網路如何被創立的過程。他將重點擺在掀開這中間每個人的企圖,及每個角色對立衝突的事物。「這是一部會讓你看到另一個故事面向的電影,我認為一部好的電影必須具備讓人能多方爭論的觀點,我能做的基礎,就是透過大量的研究資料讓這些爭論能前後一致,如果沒有研究基礎,沒有找出真相的話,那《社群網戰》就只是虛構的故事,但它本身並非虛構。」

索金自認,他對於馬克佐克柏內在的矛盾特別感興趣。身為一個年輕人,馬克雖然在社交上表現的很笨拙,但他卻聰明的將人類對社交的基本需求,轉化應用在電腦程式開發裡。「一個社交宅男研發了一種新的社交溝通模式,它能讓所有人不用處在同一個空間溝通這件事,是讓人無法抵抗的事實。同時,這中間也包含了一個很具戲續性的概念,就是馬克本身既是個創造者,同時也是個毀滅者,這是一個很棒的戲劇題材。有遠見的領導者,通常都善於摧毀眼前的舊東西,你可以發現很多相關的例子,很多描述所謂“美國角色”的定義就是很好的比喻,馬克就像是21世紀費茲傑羅或德萊賽筆下的人物,我還能去哪找到比他更棒的人來撰寫?」索金說。

對索金而言,《社群網戰》的開場戲是建立電影風格的關鍵。「我很清楚電影開場是一個女孩和男孩在酒吧裡,只有馬克和他女友兩個人,而那場戲的最後,是女孩提出分手。之後,馬克就回到宿舍房間,開始喝酒、上網並建構了Facemash這個網站。Facemash後來在網上爆紅,之後鏡頭就跳到馬克在法庭上,他說出的第一句證詞是“那不是事實”。那一瞬間,那一個畫面將帶你進入電影的故事主架構。」

故事刻意讓事實成為很主觀的架構,尤其當在網路時代,很多事都被放大處裡時,許多即時、收不回的對話,可能因此讓流言成為傳遍全球的事實。如同電影中某個角色對馬克所說的:「網路不是用鉛筆寫出來的,它是用原子筆寫的。」索金說:「有些太隨便的說法最後卻被認為是事實,例如在電影前段,馬克不經意的創立臉書前身Facemash.com來評價女學生的照片,最後,他也因此成為他自己的受害者。」

最終,索金的腳本挑戰了只有單一事實的概念,而他也期望這個故事會帶來許多爭議。索金總結說:「在《社群網戰》裡,我們採取了很多事實,並創造出真相。事實上更具體的說法,我們創造了三個真相。如果這些真相沒引起連結的爭議,我們則幫你釐清把它們串起來拍成一部電影。在這些連結間,包括了角色和事實讓你去決定什麼是真相,我們並沒告訴你這是唯一的真相,而是提供更多真相讓人去追求更真實的東西,也就是讓這些事情發生的各種狀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