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魔警 That Demon Within

延伸閱讀

關於鬼王的傳說

「鬼王」的典故出現在「阿難遇面燃鬼王」的佛經故事。

「鬼王」原叫「面燃大士」,又稱「面燃鬼王」、「焰口鬼王」、「大士爺」。不少地方中元法會拜祭亡靈之前,會先拜祭「面燃大士」。信眾認為,農曆七月,所有來陽世享香火的亡靈,都歸此神管理。

「鬼王」的典故出現在「阿難遇面燃鬼王」的佛經故事。根據記載,釋迦牟尼的弟子阿難尊者在林間禪修時,忽然看見一位滿臉火焰熊熊燃燒,骨瘦如柴,痛苦異常的鬼王來到面前。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人,各一斛飲食,並供養三寶。阿難向佛陀稟報,佛陀教阿難將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寶,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如此則能消除眾鬼的痛苦,令他們捨去鬼身,生於天道。阿難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面燃鬼王」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

在華人民間,無論是中元盛會,或是各種類型的超度法會與齋醮,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在電影《魔警》中,亦有一個人在火焰中熊熊燃燒,痛苦異常;從火裡來,從火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