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牛鈴之聲 Old Parnter

延伸閱讀

農家弟子-李忠烈

牛和人的感情,究竟能深到什麼程度?

南韓導演李忠烈1966年生於韓國,並畢業於南韓大學教育系,曾擔任電視製作人長達十年,而《牛鈴之聲》則是他首部在戲院上映的紀錄電影。

擔任電視製作人期間,導演李忠烈的境遇並不順遂,不僅他所參與的案子經常失敗,並帶給了他一大筆債務。在連續挫折下,當年三十多歲的他,突然覺得有愧於生他育他的父親,而想要拍攝一部紀錄片。李忠烈於是構思了一個身有殘疾的老農,以及一頭和他狀況相似的老牛故事。為尋找人物與場景,他走遍了全國各地,而他過去擔任製作人時,所結識的各地婦女會會長、里長們則給了他很多的幫助。後來,他幸運遇到了生活在奉化縣的老爺爺,於是從2005年開始拍攝本片,並歷時三年。起初,他僅準備將它拍攝成一部電視紀錄片,但製作過程卻因難以為繼,而一度面臨中斷的危機。幸好他遇見了獨立電影製片人,於是改以電影方式上映。

「最初半年,我們一直努力爭取得到老農夫的配合。他太太老阿嬤知道我們在拍電影,但他卻一看到我們扛起攝影機,卻以為是在拍照片,就會僵在那?。拍攝時,我們堅守原則,就是儘量不打擾他們生活。而是與他們保持相當距離,透過對他們日常生活的觀察,來挖掘其內在的本質。這部電影反映了老農、阿嬤和老牛間的三者關係。」

李忠烈自己就是農民之子,小時候還放過牛。電影片名《牛鈴之聲》,取意牛脖子下鈴鐺發出的聲音。對他來說,牛鈴聲就像是喚起他兒時記憶的魔咒。「小時候,只要沿著鈴鐺聲轉過頭去,常常能看到父親和牛的身影。」牛鈴聲貫穿著整部電影,導演說,它隱喻脈搏的跳動和活著的生命。牛死後,清脆的牛鈴聲,也就戛然而止了。

◎導演的話
牛和人的感情,究竟能深到什麼程度?在牛漸漸變成單純食用肉品的今天,我更想尋找這問題的答案。若有可能,我想透過心理上轉化,讓答案在對話、表情以及牛和他主人間的衝突來顯現。

如同韓國傳統繪畫,《牛鈴之聲》在一個簡單的架構之下,展現了多樣的故事與關係。外在的因素(時間與文明)與對比的人物(年輕的牛和老婦),在在都加強了老牛與老農的情感,並同時營造出另一種衝突…。在這之中,牛鈴的聲音,卻像是一個讓牛與老農得以溝通的媒介,他們藉此相互同情;而這不絕於耳的聲響,也如同脈膊的跳動,顯示著他們的依然存活。

李忠烈自己就是農民之子,小時候還放過牛。電影片名《牛鈴之聲》,取意牛脖子下鈴鐺發出的聲音。對他來說,牛鈴聲就像是喚起他兒時記憶的魔咒。「小時候,只要沿著鈴鐺聲轉過頭去,常常能看到父親和牛的身影。」牛鈴聲貫穿著整部電影,導演說,它隱喻脈搏的跳動和活著的生命。牛死後,清脆的牛鈴聲,也就戛然而止了。
牛鈴,也像是一種魔咒,喚醒了我們心底的童年記憶:村民、父親以及牛隻,以及那些逐步淡去、現今宛若化石般的事物。這樣看來,電影為我們重現了過往的美好印象,並且對牛、父母以及他們晚年辛勞的付出,獻上了至高的敬意。
─《牛鈴之聲》導演 李忠烈

    相關延伸閱讀
  • ◎ 農家弟子-李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