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大藝術家 The Artist

延伸閱讀

導演訪談

為了寫《大藝術家》的劇本,我作了很多功課,看很多默片。

我會籌拍這部作品,是覺得默片電影結束得太早、太快了,如果有聲片晚十年出現,會留下更多偉大的電影作品。有聲電影出現,讓電影敘事的發展在1927年嘎然而止,很多電影導演都可以拍出更多精彩的默片,從當時默片最後幾年的發展來看,都有很大的進展。而我拍《大藝術家》,不只想證明現代也能拍出好的黑白默片,同時也想為這八十年來好萊塢有聲電影留下黃金年代的印記。但,我並不因此是個反對科技的人,《阿凡達》就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我也非常喜歡。我想拍這部默片純粹是出於自己愛好的動機,並非和現代科技電影的宣戰。

為了寫《大藝術家》的劇本,我作了很多功課,看很多默片。寫劇本甚至比執導還困難許多,因為必須精準的描繪出形象和氛圍,這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而其中有六部經典作品影響我很深,可說是《大藝術家》這部片的濫觴,包括本海特(Ben Hecht)的《下流社會》(Underworld)、陶德布朗寧(Tod Browning)的《The Unknown》、弗利德里希威廉穆瑙(Freidrich Wilhelm Murnau)的《日出》(Sunrise)和《都市女郎》(City Girl)、金維多(King Vidor)的《群眾》(The Crowd),以及最重要的卓別林(Charlie Chaplin)的《城市之光》(City Lights)。我在寫劇本的時候,看了不下二十次城市之光,每一次更加讓我確定,拍這部黑白默片是值得而正確的決定,當代的我們,應該重新看看那些有聲電影無法輕易取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