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新聞 ﹥News Content

科幻與人性交織的《虐殺器官》富含哲理及娛樂效果


《虐殺器官》的原作者「伊藤計畫」短短的作家生涯之所以能一炮而紅,擁有日本文壇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因為他不受限於身為病人的身分,並且在今年三月,他的想像將以動畫實體《虐殺器官》呈現在大家眼前。

虐殺器官》的原作者「伊藤計畫」在短短的作家生涯之所以能一炮而紅,並且就在日本文壇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是因為他不受限於身為病人的身分,他的想像力早超越任何一位健康的人,並且在今年三月,他的想像將以動畫實體呈現在大家眼前,所有科幻設定、道具使用、器具的變形、生產和銷毀,保證會讓大家大吃一驚,不論是伊藤老師的粉絲或是第一次接觸伊藤系列作品的觀眾,得到的驚嘆感絕對不亞於去看任何一齣好萊塢科幻大片。

眾多的高科技場景加上戰爭場面,以及大家最關注的狙擊虐殺,三者將聲光效果昇華至更高的層次,配上影院的大螢幕和環繞音響一定會讓各位觀眾直呼過癮。

一個個神祕的器具看似飛彈、又似核彈,感覺好像是虐殺器官的化身,但突然轉個樣態,馬上又與自己的猜測不同,不只情節峰迴路轉,科幻的設定更撲朔迷離。

不過《虐殺器官》的觀影價值可不單單只有科幻帶來的娛樂刺激,它更是一部寓含哲理的片子,以科幻包裝哲學理念,既有娛樂性又有底蘊。每一次主角”傑帕德”出任務、與疑似為大屠殺始作俑者”約翰保羅”的交鋒,都逐漸體現各角色捍衛的價值觀,美國菁英部隊的行動以及恐怖份子的殘暴攻擊,或許有著相同的出發點。然而更驚人的是,當觀眾隨著劇情更融入電影世界中時,會愕然發現現今的國際局勢、政策與電影高度吻合,保護主義究竟是和平的希望還是戰火的開端?其實十年前的伊藤老師早已在作品中給予解答,而三月即將上映的電影實為伊藤老師理念與天才計畫的延伸。

虐殺器官》3/03正式上映。

相關新聞


本日焦點-20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