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新聞 ﹥News Content

《白銀帝國》出席坎城影展


甫在柏林影展大獲迴響的的華語鉅片《白銀帝國》日前再次受邀,將參展坎城影展。負責該片海外發行的正是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的製片人傑瑞米湯瑪斯。

甫在柏林影展大獲迴響的的華語鉅片《白銀帝國》日前再次受邀,將參展坎城影展。負責該片海外發行的正是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的製片人傑瑞米湯瑪斯。湯瑪斯表示:「《白銀帝國》呈現出與近年其他華語大片截然不同的精神氣質,希望這部電影可以成為化解金融危機的‘教科書’。」

湯瑪斯與貝托魯奇導演合作多部影片,擔任其製片人,其中最為華人所知的作品是《末代皇帝》。該片於1988年成為第60屆奧斯卡的大贏家,一共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9項大獎。20年之後,湯瑪斯將《白銀帝國》推薦給柏林影展主席Kosslick先生。主席親自致電導演姚樹華,邀請《白銀帝國》在柏林做全球首映。在柏林影展期間,《白銀帝國》與參賽電影《梅蘭芳》一同出席,贏得了歐洲影迷的一致讚譽,這個展示了中國清末金融大鱷的家族興衰史也引起海外媒體高度關注。

當年湯瑪斯製作《末代皇帝》時,便以對歷史及時代的詳盡考據舉世聞名。他的團隊跑遍了世界,訪問了當時尚存的相關人士,來重建清代末年皇室的生活。《末代皇帝》是歷史至今唯一能進入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後來影片的美術果然成為其重要成果,除得獎外,顏色的運用也成為電影研究者的話題:溥儀少年時的騎的自行車的顏色——綠色——就被評論家認為是有象徵意義的,象徵著自由、知識、希望、生命、青春,與溥儀生活環境的紅牆直接對應。

白銀帝國》與《末代皇帝》除了是同一時代、同一土地上的產物,它們作品背後的創作精神及手法也是相仿的。影評說:「這部獨特的史詩作品呈現出了非常精緻和美妙的視覺效果——很明顯在服裝和佈景上做了大量的協調,受到歐洲風格影響的場面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風貌。」 電影拍攝過程轉景九次(一般大片轉景三次),全部實景拍攝(一般大片主要在影棚拍攝)。美術方面不論是場景、服裝、飾物、珠寶,都用了大量的古董。導演說:「要給這些古董再活一次的機會,把中國從前富庶的文人階層的生活及品味呈現出來。」所有牆壁的顏色也是以敦煌石窟的顏色為範本,因為敦煌石窟本來就是當時富人——其中許多是山西人——的家庭佛寺。

場景的製作工藝也啟用從未用過的嶄新技術。比方說,所有牆壁都用暈染法著色——例如,主角郭富城臥室的牆壁是鴿灰色,於是牆壁先糊上一層紙,噴上淡墨綠色(冷色),待乾燥後,再不規則地撕開,隨後再糊上一層紙,噴上棗紅色(暖色),乾燥後再部分撕去,如此繁複作業達到的效果,正是斑駁而有層次感和年代感的牆壁表面,在鏡頭中,因冷暖色的互動,出現了撲朔迷離、且生動的大片牆壁背景。做這個臥室的牆壁花了6天的時間,但最後在電影中,它只出現了20秒;從這一點便足以顯見其場景設計的精細。

末代皇帝》第一次揭開了中國皇家生活的面紗,《白銀帝國》則揭開了中國文人生活的面紗,兩部電影都充滿了感官上的愉悅,也有影評表示:「影片看上去的確很華麗,同時也給了現代觀眾一個一窺古人生活的機會。」

湯瑪斯告訴記者,前不久《紐約時報》的一篇關於中國山西平遙的報導,在歐美金融界引發了不小的議論 。文章稱山西平遙在19世紀中期曾經是中國的金融中心,在全球面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平遙的興衰是以史為鑒的最好參照。巧合的是,《白銀帝國》展現的正是這樣一段歷史。「對於中國觀眾而言,《白銀帝國》也許只是一部故事細膩、製作精緻、陣容強大的商業大片,但是對西方觀眾而言,正如馬克思的《資本論》一樣,這部電影猶如一本教你如何化解金融危機對人的威脅 的‘教科書’。」借助坎城影展龐大的電影市場,《白銀帝國》將會把中國百年前處理和面對金融危機的方法及態度介紹到更多的西方國家。

(本新聞由山水電影公司提供)

相關新聞


本日焦點-200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