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新聞 ﹥News Content

坎城影展壓軸片「巴勒摩射影」反應兩極


曾在一九八四年以《巴黎,德州》一片得過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的德國導演文溫德斯,今年第九度帶著新片來到坎城,他的作品《巴勒摩射影》成為競賽片中的壓軸片,不過,評論卻呈現兩極。

曾在一九八四年以《巴黎,德州》一片得過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的德國導演文溫德斯,今年第九度帶著新片來到坎城,他的作品《巴勒摩射影》成為競賽片中的壓軸片,不過,評論卻呈現兩極。

《巴勒摩射影》敘述一位世界著名的德國攝影師,過著幾乎不睡覺和手機響個不停的緊湊生活,耳朵總是聽著隨身聽播放的搖滾樂,但是,有一天,他決定放棄一切,到一個充滿移民風情的小島巴勒摩尋找生命的意義。

巴勒摩也有《死亡之城》的稱號,當地最大的慶典是十月底的死亡慶典,規模之大超過耶誕節。在這個面對死亡如稀鬆平常小事的島上,有神秘的射箭手幾度要射殺他,同時間,他也認識了在博物館做維修工作的女子弗拉薇雅,進而看到十五世紀《死神勝戰》的壁畫,並與死神友好對話。

電影片頭寫著獻給英格瑪和米開朗基羅,也就是剛過世的兩位電影大師,瑞典的英格瑪柏格曼,以及義大利的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溫德斯說,對他而言,若是要拍一部有關攝影師的影片,唯一的參考就是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現》,若是要拍死神的影片,唯一的參考也只有柏格曼的《第七封印》。

他也談到,他們兩位去世的那一兩天,他在義大利的甘紀鎮為籌拍此片探景,先是接到歐洲電影學院的電話,告知他們的前院長柏格曼過世,《這真是非常悲傷的一天》。第二天早上,他開車回到城裡,唯一的十字路口有位警察要他停車,他以為自己違規,沒想到警察告訴他,前一天晚上,安東尼奧尼過世了。

對於會拍攝有關死亡主題的影片,溫德斯說,所有人面對死亡時從不談他們的恐懼,他們只談光鮮亮麗的事物。這個恐懼的缺乏,使得他告訴自己,電影可以呈現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恐懼,以便使觀眾理解到死亡的想像只是一個心理作用,《若我們改善對死亡的想法,也許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

不同於西方電影中的死神總是陰森恐怖,溫德斯的死神則像是奧籍導演費茲朗塑造企圖完成使命的一個消逝的人,《死神也是一個人,他也想要幫助人》,若無死神就不知道何為生命,這是溫德斯的哲學。

溫德斯說,《我不是一個哲學家,也不是一個知識份子,我只是一個藝匠,我喜歡攝影,我喜歡說故事,但我不是一個思想家》。他強調,電影只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一個東西。

影片延續溫德斯的攝影美學風格,讓觀眾泅泳在現實與想像之間,大量的搖滾樂說明音樂在溫德斯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些歌在一些時候拯救了我》。

至於男主角康畢諾(Compino)是德語區最有名的樂團(Toten Hosen)的主唱,溫德斯說他一直想要跟他合作拍片,因為他有著不可思議的銀幕魅力,而且在面對鏡頭時的適應力極快無比。

女主角義大利影后喬凡娜梅佐吉歐娜(GiovannaMezzogiorno)則是他在甘紀鎮一面牆上無意間看到有人寫下她的名字,而找到她參加演出。而丹尼斯霍普在一九七七年演出溫德斯的《美國朋友》之後,再度與溫德斯合作。巴勒摩的市長也參予此片演出,在片中講述這個城市的歷史故事。

本日焦點-200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