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新聞 ﹥News Content

2020社會公義獎《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主管再見》分別獲獎


以「會外賽」的形式,從台北電影獎的入圍影片中,邀請到13部探討社會議題影片參加本屆社會公義電影獎的評選。兩部探討刑罰和矯正議題的《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與《主管再見》,為本屆社會公義電影獎得主。

「社會公義電影獎」是台北市文化局補助,全國自主勞工聯盟等公益團體所舉辦(與影展官方並無合作),今年已邁入第10年。本活動以推廣社會議題影片為主旨,以「會外賽」的形式,從台北電影獎的入圍影片中,邀請到13部探討社會議題影片參加本屆社會公義電影獎的評選。包含5部劇情長片、3部紀錄片、4部短片及1部動畫片,類型相當多元。最終由李家驊拍攝三名死刑犯的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及林亞佑描述少年觀護所內生活的短片作品《主管再見》,兩部探討刑罰和矯正議題的《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與《主管再見》,為本屆社會公義電影獎得主。

社會公義電影獎今年邀請到長期參與媒體改革運動的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魏玓擔任評審團主席,並由曾以《不能戳的秘密II:國家機器》獲得臺北電影獎百萬首獎及最佳紀錄片的紀錄片導演李惠仁;獲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及臺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的紀錄片《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以及以《台北歌手》獲得金鐘獎最佳編劇的電影編導樓一安組成強大評審團。
今年的評審標準如下,一、主題符合社會公義性質,凸顯重要但邊緣或弱勢的的議題,企圖引起社會的關注與良性的對話。二、挑戰具有難度的拍攝主題和形式,並提出新的思考角度或觀點。三、能夠引起觀眾的觀影興趣,與觀眾對話和溝通,並促成反思。四、作品本身在製作與拍攝技術方面的完整度與成熟度,並能與主題相呼應。

經過兩輪激烈辯論與投票,評審團選出獲獎作品《我的兒子是死刑犯》,是以三個死刑犯作為主角,從家屬、律師等人的敘說為線索,捕捉死刑犯做為人的樣貌,以及死刑犯家屬背負的傷痛。評審團認為,死刑與廢死的議題和爭議在台灣的重要性無庸贅言,但我們需要更多促進對話和反思的材料。本片勇於挑戰這個敏感議題,以及高難度的取材和拍攝手法,透過三個死刑犯個案,將相關問題回歸到「人」的複雜本質與當代處境。全片用平和又充滿感情的敘事,引導觀眾貼近死刑犯與其家屬的具體生活面貌,讓人體會到,其實每個人都有犯錯的可能,但有人幸運地能夠站起來,有人卻不幸地一直掉下去。是一部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和討論的作品。

另一部獲獎的《主管再見》以因不同原因進入少年觀護所,進而成為室友的三名少年在少觀所內的生活為主軸,探討少觀所中,收容少年的處境。評審團認為,少年犯與監獄(少年觀護所)的主題是一個重要且被忽略的議題,本片透過三個少年犯在觀護所中的相處與遭遇,讓觀眾看到在監獄艱困與扭曲的環境中,其實少年犯們也就是我們身邊的尋常少年:敏感、愛玩,想變成大人,卻還總是懦弱幼稚。以劇情短片的型式和規格,本片的編劇、表演、影像、節奏全都出奇地精準,不僅用一種非常有溫度與厚度的手法引出嚴肅重要的議題,同時避免了對於人物的刻板化的描述,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未來所有入圍影片都將有機會公開放映,希望能為大眾搭起理解社會議題的橋樑。

相關新聞


本日焦點-20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