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The Silent Teacher

延伸閱讀

關於電影製作

大體是對遺體的尊稱,捐贈遺體做為醫學生解剖課教材使用的亡者,在台灣我們尊稱為「大體老師」。

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的片名,是導演陳志漢去輔仁大學醫學院田調的那個夏天,因為醫學系的解剖課在每週一下午,每次他經過醫學院前的中美堂,看見陽光大片灑落,整個校園籠罩在一種恬靜的氛圍中,就跟解剖課課堂氣氛一樣,當下他總是很有感覺,故取名為《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很多人以為「大體老師」是教解剖課的老師,不知道其實是指躺在那邊用自己的身體給學生上課的遺體。在台灣的醫療教學中,大體與學生比例嚴重不平衡,或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社會上願意死後捐出身體作教學使用的人非常少。大體是對遺體的尊稱,捐贈遺體做為醫學生解剖課教材使用的亡者,在台灣我們尊稱為「大體老師」。

「我一直很想探討生命要做什麼?很多年輕人不知道,很迷惘。」導演陳志漢曾經採訪某位婦產科名醫,他坦承門診時和每個病人講話最多不超過五分鐘,所以一個病人都不熟識。「我很驚訝,台灣的醫病關係竟如此疏離,你如果不認識這個病人,你要如何好好去對待他呢?」

陳志漢進一步想:「人一般都是活著才能對世界有點貢獻,但大體老師死了才開始發揮影響力,這很奇妙。而這些醫學院學生本來不認識大體老師,但按照課程的設計,上解剖課前的暑假,學生必須去找大體老師的家屬,探訪生平,所以當大體老師變成你間接認識的朋友後,你會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他?這剛好符合我對醫病關係的思考。」

「生命要做什麼」與「醫病關係」這兩項思考,在「大體老師」這題材上形成匯流點,陳志漢覺得有深挖的潛力,因此產生拍攝動機,於是一家一家醫學院打電話問,最後透過輔大醫學院找到了紀錄片中的受訪主角。

 拍這部片的過程中,陳志漢的外公腦中風,以前外公曾經說:「若發生什麼事,不要救我。」結果中風送醫時,陳志漢的媽媽在急診室看著父親,心裡很不捨,於是跟醫生說:「救!」於是陳志漢的外公就這樣在病榻上再躺兩年才走。「事後我媽很難過這個決定,她也告訴我:『相同的事,你一定不要救我。』我發現我也不行耶!這才了解到,人沒有真正面對死亡時,真的很難放下,所以我拍林惠宗先生時,很著墨在他和他的家人,是否真的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