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X戰警:第一戰 X-Men: First Class

延伸閱讀

故事起源

冷戰時期最敏感的導火點之一,就是古巴的飛彈危機,全球遭逢突然滅絕的威脅籠罩,賜予變種人在世人前揭露自己的絕佳良機,還能阻止將吞噬全球的大火。

X戰警:第一戰》是X戰警的新開端。本片故事由曾共同撰寫《型男飛行日記》入圍奧斯卡金像獎的薛爾登透納(Sheldon Turner)、以及曾擔任《X戰警》與《X戰警2》導演的布萊恩辛格合力執筆。他們以流暢的高明手法,巧妙結合劇情、動作、規模與社會政治主題,深受全球影評與觀眾擁戴,辛格的《X戰警》為將漫畫搬上大銀幕的復甦風潮立下標竿,成為新世代的超級英雄影片重要里程碑。

X戰警:第一戰》故事背景主要發生在60年代,X戰警的起源時機發生此時,可說再恰當不過,因為就在這10年內,「驚奇漫畫」(Marvel Comics)的編輯、總編劇與美術總監史坦李(Stan Lee),與傑克寇比(Jack Kirby)創造出《X戰警》漫畫。X戰警正如許多其他驚奇的漫畫英雄前輩,是不尋常的一組英雄團體──有時是譏諷的、反社會的,而且顯然有缺陷,然而當他們在感情中與心魔對抗、自尊受創或用自身超能力與強大的反派對決時,也有討人喜愛的一面。

他們是「原子的小孩」(children of the atom)、超人類與進化鏈的下一個環節。每一名變種人出生時都帶有獨特的基因變異,在青春期時會自然顯現出不凡的超能力。身處在一個逐漸被仇恨、偏見與恐懼佔據的世界中,他們是科學怪胎、自然界中的怪物,也是被無法接受他們與眾不同之處的人,畏懼與痛恨的局外人。

「構想這則故事的首要之務,」辛格表示,「就是發想出查爾斯與艾瑞克都還20幾歲時、兩人相識的時期,我們決定是60年代初,當時是人權運動與冷戰正處於高峰的時期,雙方面都能提供讓人興奮的良機,能探索並型塑出當代世界的歷史事件。」冷戰時期最敏感的導火點之一,就是古巴的飛彈危機,全球遭逢突然滅絕的威脅籠罩,賜予變種人在世人前揭露自己的絕佳良機,還能阻止將吞噬全球的大火。

電影同樣重要的故事主題,還涉及人權問題──變種人能為人類接受嗎?或者他們會被視為該囚禁甚至消滅的威脅呢?變種人應該擁抱他們的與眾不同、以優越之姿統治世界嗎?或者他們應該成為社會的一份子?「我一直對同化與侵略對峙的概念深感著迷,今日的公民權利運動,明日就變成變種人的人權運動。」辛格表示。

查爾斯與艾瑞克的關係與這個主題息息相關,並且體現出那個時期的意識型態與哲學差異。他們本質上就像從同一塊布裁減出來、同時目睹變種人成為潛在被迫害的對象。然而查爾斯活著是要保護這些害怕他的人類,艾瑞克卻只想摧毀。他們各自都相信自己站在正確的一方,誰都不願意妥協。

導演馬修范恩(Matthew Vaughn)表示:「艾瑞克對人類充滿猜忌,查爾斯認為一切船到橋頭自然直,他們能相信人類將接受新興的變種人。艾瑞克則回答:『人類將背叛我們、殺了我們。』而他說的沒錯。」

為《X戰警:第一戰》注入人性、以劇中角色為主的元素,是范恩與辛格另一個優先要務。「類型影片的引人之處,就是能夠以超乎預期的有利手法,述說關於人類生存情況的故事,再用壯觀的場面與驚異包裝,」辛格指出,「這對《X戰警》系列影片尤其重要,因為那個宇宙中的角色都展現大量深度。最棒的X戰警故事頌揚那種錯綜複雜,那就是我們都想在本片表現的元素。」

曾拍過備受好評的《雙面任務》與《特攻聯盟》等獨立製片的導演范恩補充,「我在拍每部片時,「我會問自己:『人性角度在哪?』每個角色與動作節奏都應該要有。如果我能夾帶某些事物,幫助觀眾對角色產生認同感或關心,將會強化觀影的經驗。如果你不在乎這些角色,那還有什麼意義?」

「《X戰警:第一戰》具備偉大的想法與偉大的片段,」范恩繼續說道,「我們並非一直依賴壯觀的視覺特效讓電影成功。特效應該要能為角色加分。本片是一部出色的人物片,加上出色的動作情節。」

辛格執導前兩部《X戰警》系列影片時,便開始思考起源故事。「當我告訴演員如何瞭解角色的行為時,總會思考角色的過去遭遇。所以能回到過去,讓我想像中的背景故事付諸實現,讓我非常滿足。」

曾向辛格詢問角色歷史的演員,就是在前三部《X戰警》系列電影中飾演X教授的派屈克史都華(Patrick Stewart)。「派屈克曾對查爾斯的身世感到好奇,那時我自有想法,與漫畫版本大相逕庭,」辛格回想道,「我解釋漫畫版本的身世,背景是西藏,故事還有一名叫路西佛(Lucifer)的外星幹員。接著我解釋了我的想法。派屈克說:『我比較喜歡你的版本!』」

製片羅倫舒勒唐納(Lauren Shuler Donner),自《X戰警》系列影片一開始便參與,也記得拍攝先前影片時,便談過《X戰警:第一戰》的起源。「拍攝《X戰警2》期間,我們在拍不同場戲的空檔,與年輕的卡司演員閒聊,我說:『如果能看到年輕時的X教授或萬磁王,不是很棒嗎?我們應該拍一部X戰警年輕時的電影。』每個人都說:『好主意、好主意。』我們所有人談論了好一陣子,後來才繼續拍攝《X戰警2》。」

辛格不只合寫《X戰警:第一戰》的故事,他也加入舒勒唐納與賽門金柏格(Simon Kinberg)的製片陣容。金柏格本身是優秀的編劇,作品包括《史密斯任務》與新片《This Means War》。但誰負責執導演筒?辛格有其他片約在身,不克出任,一次他與范恩在倫敦碰面的契機,讓范恩同意負起重任。

X戰警:第一戰》並非范恩與這系列電影的初次接觸。他拍完導演處女作、獲影評激賞的獨立製片《雙面任務》後,差點就要執導第3集《X戰警:最後戰役》,後來他執導同樣佳評如潮的奇幻鉅片《星塵傳奇》與改編自圖畫小說的《特攻聯盟》。

范恩表示,他接拍《X戰警:第一戰》,是因為他欣賞辛格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冷戰時期的想法。「我立即就被布萊恩想法中的睿智打動,這是將角色與近代史結合的有趣方式,」范恩回想道。導演的編劇搭檔珍高德曼(Jane Goldman)補充:「這部電影讓我們最感興奮的一點,就是故事的政治背景,把它與X戰警背景故事結合,真的能激發我們的想像力。」近來執筆《雷神索爾》的編劇雙人組艾許利艾德華米勒(Ashley Edward Miller)與柴克史坦茲(Zack Stentz),和范恩、高德曼一樣掛名本片編劇。

范恩與高德曼除了延伸故事中人性與政治性的主題,還添加當時另一個最引人入勝的元素。「本片是X戰警加上古巴飛彈危機,再加上詹姆士龐德,」范恩指出,「片中具備史恩康納萊主演的60年代龐德電影元素──酷勁、動作與危險,混合三種類型。」

范恩身兼編劇,並不因此讓自己的導演職責太過輕鬆,「我們得重新為每個角色選角、重現60年代,並重新設計所有X戰警象徵性的場景與服裝,」他解釋。但他最大的挑戰,在於找到兩名年輕的男主角,詮釋在多年後分別成為X教授與萬磁王的查爾斯與艾瑞克,他們在大量X戰警的漫畫與電影的描繪中,是觀點分歧的死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