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浮華新世界 Vanity Fair

延伸閱讀

關於導演蜜拉‧娜雅

。"民俗意識頗強的Mira Nair認為抵抗好萊塢文化帝國主義的方法就是將自己人民的故事搬上銀幕,因為她認為除印度人之外,根本就沒有人會拍印度人的故事,沒有人會在銀幕上關心印度人.她有這種使命感

Mira Nair出生於1957年,並不是小便立志當電影導演的,少年時代的她是印度激進實驗劇場及街頭劇場的演員,在新德里大學修讀社區學及戲劇期間得到獎學金赴美深造,但當她發現大學的劇團太過傳統和保守,以及作為演員,思想常被導演所控制時,她決意取回自己的「控制權」及創作自由,投身拍攝電影。通過自己打的光,自己設計的構圖等方式,來講自己想講的故事.

"我只能夠拍攝身同感受及令我心跳加速的電影,週日一家大小消磨時間的電影並不是我所追求的作品。我想拍的是能夠警醒觀眾,令他們用稍為不同的角度看這個世界的題材。"民俗意識頗強的Mira Nair認為抵抗好萊塢文化帝國主義的方法就是將自己人民的故事搬上銀幕,因為她認為除印度人之外,根本就沒有人會拍印度人的故事,沒有人會在銀幕上關心印度人.她有這種使命感-雖然身處異邦。

Mira Nair是拍紀錄片成名的,她認為紀錄片是她對視覺藝術的興趣,劇場與生活的婚姻。她的第一部紀錄片是1979年的《Jama Masjid Street Joural》,該片亦是她的碩士論文.之後她分別完成二齣以印度人民生活為題的紀錄片《So Far from India》1982、《India Cabaret》1985、《Children of a Desired Sex》1987,其中以孟買夜總會脫衣舞兒童為題的《India Cabaret》為她帶來美國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88年Mira Nair拍攝了她的第一部劇情片及將她推上國際舞台的《街童》(Salaam Bombay!)被問及為何轉型改拍劇情片時,她表示:「有時拍紀錄片時,我會因為乾等事件發生及等不到我想發生的事發生而不耐煩,我希望進一步控制電影中人物的姿態,表情及內容.」

 《街童》描述了孟買低下層,特別是兒童的生活困境,片中的兒童每天流連街頭,幸運時就做跑腿,賣甜到不行的印度奶茶。但大部份時間,他們就在街上行乞,還要逃避警察的追趕。鏡頭下的孟買除了充斥著街童問題之外,還有嚴重的雛妓及毒品問題,影片寫實味濃,蜜拉的社會學的教育及拍攝紀錄片的根底在這部紀錄片中大派用場。她對自己祖國的未來展望表現出無奈及迷茫。該片獲得88年坎城金攝影機獎(最佳導演首作)等25個國際影展獎項,另外亦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不過最後輸了給丹麥的《赤子雄心》(Pelle the Conqueror)。

 《街童》得到不少褒獎,但同時亦招來不少批評-主要來自印度政府.對於被於印度政府指向外國"促銷"印度的苦情。關於這項指控,蜜拉不表贊同,她辯護說:"地位超然如薩耶哲.雷(Satyajit Ray),也曾招來類似的批評.我不認為《街童》是在賣苦情.其實該片是在慶賀人類在困境中爭扎求全的生命力。"

 91年蜜拉執導由金像影帝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主演的《Mississippi Masal》.該片在威尼斯影展大放異彩.贏得最佳劇本獎等三個獎項,故事內容講述一個原本在烏干達定居的印度家庭,在獨裁者阿敏上台反流亡到美國密西西比,印度少女在那裡結識了丹佐.華盛頓,二人展開一段跨種族的愛情。這種人在異鄉的感覺成為蜜拉最感興趣的題材,她的第三部劇情片,95年的《男人最疼》(The Perez Family)拍的也是古巴難民來到美國的遭遇。

 《萬誘寶鑑》(Kama Sutra)是蜜拉最巨野心的電影,英文片名就是著名的印度愛經.故事講述16世紀一位公主及比她貌美的女僕一段愛恨,復仇及權力鬥爭交纏的悲劇.該片在印度政府取景,尚未開拍,已有人提醒她,印度政府若知道她拍甚麼,必下禁令.於是蜜拉就將影片改名為《Tara and Maya》,刻意向印度政府隱瞞拍攝內容。

 由於影片不乏對性愛的赤裸描述及大膽的裸露場面.所以推出時造成了不少爭議,影片內容及背景很「印度」,但不如所料得不到印度政府的青睞,《萬誘寶鑑》被下令要作出40處刪剪,包括一些教導性愛姿勢及裸露場面.認為蜜拉用裸露作為賣點大有人在,不過她就解釋說《萬誘寶鑑》只是用最直接,不矯飾的角度接觸印度的性愛文化,是有關「女性勇敢地擁抱性及勇敢地去愛」的故事。

 《雨季的婚禮》(Monsoon Wedding)為她帶來《街童》之後事業的另一高峰,該片奪得當年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金獅獎。

 2001年當蜜拉在哥倫比亞電影學院任教電影課程時,跟學生Subina Dhawan 經常討論電影,二人同樣發現竟然從未有一部電影能夠真實反映印度人當代的生活.Subina希望寫一個單身德里女子的故事,而蜜拉亦有意開拍侵犯兒童的題材,於是Subina就將二人的構思設在一起,寫成劇本。

 《雨季的婚禮》(Monsoon Wedding)是蜜拉口中"為自己而拍,要令自己開心"及接近自己背景及家鄉的電影,該片以印度德里中上階層家庭為背景,藉一個歷時數天的印度婚禮帶出五個不同的故事:女主角接受家長安排下嫁移民了外地的印度男子.但卻在婚禮前夕跟前度男友約會;表親一直單身,原來年幼時曾被侵犯,而侵犯她的人將會出席婚禮;由澳洲返回印度的男表親搭上貌美的女親屬;婚禮場地承建商與女傭擦出愛火花;為婚禮奔波的父親既要為子女著想,同時亦要維護家族的名譽及專嚴.影片本身彷彿一場將多個"混亂"編排漂亮整齊的歌舞,不過絕不是典型的Bollywood歌舞,蜜拉想將《雨季的婚禮》拍成一部輕巧,有別於商業電影的小製作,所以一早已決定只會花30天完成這部包含68位演員及5個故事的電影.

蜜拉在開拍前2個星期召集了所有演員一起排演,拍攝1個星期則移主景-舉行婚禮的大屋中排戲及熟習走位,由於事前準備充足,電影在30天內完成.不過,拍攝完畢後曾經發生了一件意外,影片未沖洗的底片在機場被x光損毀,有約300分鐘片段報銷,蜜拉需要補拍其中場重要場面.幸好該事件並沒有影響片的品質。除了贏得多個影展的獎項之外,在海外多個地區上映.亦頗受歡迎。

 《雨季的婚禮》之後,蜜拉執導了HBO的電視電影《瘋狂的盲目》(Hysterical Blindness)及《他們的911》的其中一段,與瑞絲‧薇斯朋合作的《浮華新世界》被視為橫掃今明兩年各大影展獎項的強勢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