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極地詭變 The Thing (2011)

延伸閱讀

製作緣由

《極地詭變》的故事原型可追溯至1938年...

極地詭變》的故事原型可追溯至1938年,當時科幻作家小約翰坎貝爾出版他的通俗短篇小說《Who Goes There?》,這個著名的恐怖故事探索發生在南極洲研究站一群科學家挖出一艘外星太空艦的事件。

1951年,導演霍華霍克斯和克利斯汀奈比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拍了電影《火星怪人》(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這部驚悚片擴展小約翰坎貝爾對於群體恐慌和妄想的概念,並把故事背景置於冷戰時間。

三十年後,約翰卡本特重讀小約翰坎貝爾的原著尋求靈感,並執導1982年電影《突變第三型》。這部電影由比爾蘭卡斯特編劇,大衛佛斯特和勞倫斯圖曼製作,由於當時堪稱開創性的逼真效果,使其後來成為驚悚電影經典,並持續啟發各世代的電影粉絲和電影工作者。

2004年,製片馬克亞伯拉罕和艾瑞克紐曼剛發行環球公司出品的賣座強片《活人生吃》,不久環球公司主管又跟這兩位製片夥伴接觸,一同討論製作下一部電影。艾瑞克紐曼回想地描述當時對話的情形:「事實上,沒有其他電影公司比環球擁有更出色、更豐富的怪物/恐怖電影傳統,當時他們說:『我們全部的電影收藏就是這些,你們覺得《突變第三型》如何?』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怎麼可能做出超越?怎麼可能拍出比《突變第三型》更棒的版本?這種經典作品不太可能重拍或老調重彈吧。」

經過仔細考量,馬克亞伯拉罕和艾瑞克紐曼發現他們深受這個故事的信任和猜忌主題吸引。馬克亞伯拉罕說明地表示:「無論是約翰卡本特執導的電影或原著小說,這個故事的重點始終是人物的疑神疑鬼。」他相信這種主題「一直是切身相關的題材,因為只要人們陷入那種急迫又悲慘的情況,想必會衍生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問題。」
艾瑞克紐曼補充表示:「我們談到這個重拍版電影的第一要件就是,主題必須是關於誰能信任、誰不能信任,尤其在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時代,如果有敵人存在,這個敵人可能不容易令人起疑,因為壞人不再明顯可辨了。」

一旦決定發展這個計劃,這兩位製片夥伴需要找到方式切入這個故事,並加入媲美前作的巧妙作法。艾瑞克紐曼說明地表示:「這個計劃吸引我們的唯一方式就是,風格上必須向約翰卡本特致敬,同時延續其創意。我一直很感興趣的就是挪威人的命運,他們在前作中隱隱約約被提及。」

談及為這部前傳電影確立方向的過程,馬克亞伯拉罕稱讚他的製片夥伴對於這種題材具有百科全書般的知識。他補充表示:「艾瑞克非常著迷這種類型的電影,對於約翰卡本特也抱持極大敬意。他擁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對於前作中的每一刻都瞭若指掌,一旦我們決定這次並不是重拍《突變第三型》,他就靈機一動,打算描述在約翰卡本特電影一開頭那隻狗出現之前的故事。」

大衛佛斯特製作過約翰卡本特執導的經典版本,這次他跟艾瑞克紐曼和馬克亞伯拉罕合作,擔任這部電影的執行製片,他明確地表示:「這是獨立出來的一部電影,不是約翰卡本特《突變第三型》的重拍版,那部前作我很喜歡,約翰應該會說那是他拍過最棒的電影,而這部電影就結束在前作的開始處,很重要的是要使《突變第三型》的粉絲知道他們不會看舊瓶裝新酒的重複故事。」

當製作《突變第三型》前傳的計劃公開,編劇艾瑞克赫瑟勒就著手開始撰寫劇本,他長久以來都把之前版本奉為楷模,所以這次他必須確定自己編寫出不辜負前作的故事。他表示:「得知這部電影要製作時,我感覺自己必須接下這個『燙手山芋』的編劇工作。我知道只要我能傳達出滿足自己身為粉絲的故事,就很可能也會滿足其他粉絲。」

艾瑞克赫瑟勒去跟製片群開會,準備好創作這部電影的想法,他想要他筆下版本的外觀和風格都感覺像是約翰卡本特版本的延伸。他回想地表示:「我完全專注在角色和故事上,也專注在風格的連貫性,並尋求驚喜表現,還想利用機會呈現前所未見的元素,我盡全力在這個我們已經知道結果的故事中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

最後,艾瑞克赫瑟勒探入故事的中心主題,也就是猜忌和懷疑,他補充表示:「我始終感覺《極地詭變》會是一部以人物互相猜疑為主題的驚悚片,也就是關於信任的案例研究,闡述我們能相信什麼、不能相信什麼。」馬克亞伯拉罕和艾瑞克紐曼就是因為發現這位編劇對於故事定位跟他們抱持相同理念,於是歡迎他加入這個計劃。

接著製片群跟馬諦斯范海尼傑聯繫,並發現他們憑直覺找到最適合的導演人選。艾瑞克紐曼生動地形容他們第一次會面的情形:「我們開始討論這個計劃,話匣子一開就聊個不停,彷彿這是一場永無止盡的約會,而不消多久就發現我們結婚了呢。」

荷蘭籍的馬諦斯范海尼傑是經驗豐富的廣告導演,《極地詭變》是他執導的電影處女作。馬克亞伯拉罕指出,他深受馬諦斯范海尼傑細膩迷人的敘事技巧打動,他表示:「這個人很會說故事,並結合出色的視覺風格,即使在他的廣告作品中,你也會發現他非常注重人物及講究真實,他很擅長處理自己想要的創作內容和呈現方式,也十分崇拜和瞭解原作,我認為他拍電影的時機已成熟,而這部作品就是他初試啼聲的絕佳機會。」

馬諦斯范海尼傑表示:「我非常推崇前作,那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由於深受這個構思吸引,所以我欣然接受這個計劃,但是有時我起床時會心想:『我的天啊,我怎麼能拍這部電影?』我當然感覺到一股壓力,不過我全力以赴向前作電影致上最大敬意。」

在前製階段,艾瑞克赫瑟勒、馬諦斯范海尼傑和製片群展開一段期間的密集合作。艾瑞克紐曼說明地表示:「我們觀察約翰卡本特電影中全毀的挪威營區場景,我們思考:『我們如何把時間向前推,再變成這樣?那些人發現一個埋藏在冰層中的怪異半人半獸屍體、牆中的消防斧及燒燬的現場……等。』」

談及從前作蛛絲馬跡中驗證的過程,艾瑞克赫瑟勒表示:「我們從約翰卡本特的電影中擷取一些殘遺物,使我們對於挪威營區必然發生的事先有概念,不過那些只是鑑視證據,我們必須想出到底發生什麼事,並確定把那些事件納入我們的故事中。」這種煞費苦心的細節鑽研手法終究證明頗有收穫。他補充表示:「由於我們採取極度詳盡的細察方式,使得我們能掌握全局,這種過程相當累人難耐,不過結果絕對值回票價。」

為了擔保這部電影的準確性,製作群花了許多時間檢視約翰卡本特電影的每個鏡頭,並確定哪裡有可供參考的適當切入點和道具用品 。艾瑞克紐曼透露:「由於我們都是那部電影的粉絲,所以對影片中的一切都非常喜愛和熟悉,能夠討論個整天,而且從第一天開始,我們確實一直以約翰卡本特的傑作為前提來製作這部電影。」

製作群對於細節注意的準確程度甚至使他們找出1982年電影中由義大利配樂家顏尼歐莫瑞克奈(Ennio Morricone)作曲的經典原創配樂(一般稱為〈Humanity〉第二部),並將其搭配這部新作配樂家馬克亞伯拉罕的作品。艾瑞克紐曼補充表示:「前作的配樂散發一種揮之不去的陰森氛圍,隱約流露出緊張不安和猜疑妄想的感覺,我們知道這次也必須效法這種配樂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