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決戰終點線 Rush(2013)

延伸閱讀

《決戰終點線》歷史考究

因為是改編自真實故事,片中對於歷史背景的考究便格外注重,尤其是比賽現場的「重現」……。

設計和地點

F1賽車在全球的電視觀眾有超過5億人,是全世界最高等級的單人座賽車比賽,由國際汽車聯盟主持,F(formula,方程式)指的是所有車手和車子必須遵守的一套規則。F1老闆伯尼埃克萊斯頓(Bernie Ecclestone)把F1發展成10億美元的事業,後來在1970年代又帶來更大的商業成功。

F1冠軍賽季包含一系列的比賽,就是所謂的大獎賽(Grand Prix,即各國的站),在各個特別建造的賽道和公用道路舉行。每場比賽的結果會計入一種積分系統來確定每年的世界冠軍,會分別頒獎給車手和車廠。

雖然F1賽車起源於歐洲,但其知名度擴及全世界,目前在美國、亞洲和大洋洲都會舉辦比賽。

無庸置疑,以特定國際運動為主題的復古電影少不了頂尖人才、全心投入、深度研究、大量的時間精力,為了達成這些複雜繁複的工作,製作群找來一群才華洋溢又專心致志的幕後創意團隊,而他們都深受朗霍華的敬業精神的鼓舞。朗霍華表示:「對每個人來說,這個計劃都艱鉅無比又要求極高,但我們很樂見最後的成果及我們捕捉到的F1風味,同時我們也記錄了賽前的時刻、車手的生活、F1的文化。我相信我們如實重現了70年代,並呈現出那個多彩多姿時代的魅力、膽識和騷動。」

曾精心打造出《貧民百萬富翁》場景的製作設計馬克迪格比加入《決戰終點線》的團隊,他知道自己這次面對巨大的挑戰,要把各種主要賽車和陪襯賽車結合到經過歷史考據的精確環境,重現從歐洲到日本的賽道,他表示:「我們要打造出從1974到1976年、每年12到15場的不同比賽,除了有賽車,還有貨車、卡車、救護車及其他配角車子,每個賽道都有機師工作的整備區、標示不同國家不同大獎賽的旗幟和招牌,因為我們不可能去全球各地拍攝那些實際地點。」

不過也有一些地點是實景拍攝,為這部電影增添了真實性,這些實際場所包括英國的布蘭茲哈奇(Brands Hatch)、Donington Park、Cadwell Park和Snetterton賽道;德國的紐柏林賽道;以及曾經作為英國直線加速賽道的Blackbushe機場。

對製作團隊來說,最令人情緒激昂的拍攝場所就是紐柏林賽道,那正是勞達遭遇可怕撞車意外的地點。朗霍華表示:「我們實際去了發生那件意外的地點,我在第一次勘景時就感到不寒而慄,彷彿進入一座殿堂。我們認識尼基,也知道他在那裡經歷過的事,但是我們必須重現那個事件和場面。在那裡拍攝的那幾天,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動,我們決定不要考慮太多,盡量講究實際,但每個人都瞭然於心,在這裡拍攝這場戲的機會和責任都不比尋常。」

朗霍華心懷感激,在他的長期事業生涯中有機會能去一些無與倫比的地點拍片,他表示:「我很幸運能去加勒比海的美麗珊瑚礁區拍攝《美人魚》及《魔繭》的水中景觀;去法國羅浮宮拍攝《達文西密碼》;去幾處神聖場所拍攝《天使與魔鬼》;去美國太空總署的無重力模擬機構拍攝《阿波羅13》;以及去尼克森總統的西白宮拍攝《請問總統先生》。紐柏林賽道是另一次不凡的經驗,你會由衷感激自己的工作能帶來這些經驗,令人興奮不已,不過最重要的是,在那裡拍攝到的場面逼真極了。」

除了情緒衝擊,朗霍華從拍攝的過程中也更瞭解到,能夠通過這座極具挑戰性的賽道需要多高程度的專門技術,他表示:「以這種運動來說,我算是生手,但實際經過到處是轉彎和起伏的紐柏林賽道之後,連我也能看出要征服那種地方需要多高的技巧層級,這如同站在廣大的高爾夫球場,你不必參加這項運動也能感受到那個地方的獨特和非凡之處。」

不過以拍攝飆車場面來說,朗霍華倒不是生手。他在70年代中期剛開始擔任導演時,拍過兩部低預算的飛車追逐喜劇片《Eat My Dust》及《俠盜獵車》,其中《俠盜獵車》是他自編自導的導演處女作,當時他就有第一手機會去拍攝另一座著名賽道──印第安納波里賽道。那部電影殺青後,該賽道邀請他駕駛定速車為Brickyard 400開賽,那是全國運動汽車競賽協會(NASCAR)每年在印第安納波里賽道舉行的比賽,該協會的明星車手傑夫高登(Jeff Gordon)還在朗霍華第一次參觀印地500賽車時作東,並在賽前的車手會議中介紹他。

對朗霍華而言,拍攝《決戰終點線》證明是「令人心甘情願」的苦差事,雖然能回到他緬懷的年代,但要身在他毫不熟悉又困難重重的賽車環境,不過他仍認為這是他拍過最容易的電影之一。朗霍華總結地表示:「製作《決戰終點線》遭逢的種種障礙非同小可,像是天氣、重現70年代、複製歷史性的比賽等,又大又多的挑戰,不過從選角觀點而言,這是我拍過最容易的電影之一,一切都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