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一九四二 Back to 1942

延伸閱讀

《一九四二》關於電影

中國票房上映首週破紀錄1.3億人民幣,媒體讚譽深成內斂、情感豐富更勝《唐山大地震》!

電影緣起

「溫故一九四二」是作家劉震雲的小說,1993年與導演馮小剛結緣,但1994年、2000及2002年幾度籌備之後都未能順利開機拍攝。終於2011年,計畫再次啟動,由劉震雲操刀修改電影劇本。

從小說到電影改編最大的難度是沒有故事,災民沒有具體形象,但電影需要故事、需要鮮活豐滿的人物,和非常站得住腳的人物關係。導演馮小剛:「這次我們採取了一個最笨的方法來創作改編劇本,就是沿著災民逃荒的所有路線都去走一遍!我們大概用了二到三個月的時間,跑了山西、河南、陝西、重慶很多地方;在這一路上,災民的形象慢慢浮現出來,變得更具體。他們的家庭關係、階級關係都建立起來了。而只有在路上透過採訪,不斷地深入瞭解,你才能知道什麼東西是對的、最接近事實的真相,這不是坐在屋子裡就可以想出來的。」

導演馮小剛舉了一個例子,通常拍電影像是人在途中餓死這樣的苦難戲,很容易在劇本上多寫上一些悲涼心境等等篇幅;但實際採訪過程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災民的感情是非常粗糙的,他們沒有時間去抒情、沒有時間去感傷,他們沒有力量,餓得奄奄一息。災民說,早死早超生,來世別投胎到這個地方!這些不是編劇家坐在一個舒服的旅館裡就能夠想出來的!

張國立:「第一次看到這個劇本的時候,我記得我不斷地流淚,心裡覺得非常難過。那時候的老百姓真是命如草芥一般,生命就是這麼的廉價。那些骨瘦如柴、躺在路邊、稻田邊的身影,在他們遷徙、逃難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生命,高達三百萬之多!」

徐帆:「談到尊嚴、文明這個都是需要前提的,如果溫飽解決不了,這些東西都沒有。」

提姆羅賓斯:「這是個厚重的故事,視角很宏大、角色眾多,人性的美好從劇本中體現出來。那些能夠克服弱點的人們都值得我們尊敬!」

關於製作

說到本片的拍攝,是難以用苦、累,這種詞來概括。拍攝地條件差、荒無人煙、氣溫低、天氣差,雨、雪、霧、風、泥、沙,惡劣的自然環境;順場拍攝,轉場頻繁,單在山西境內就轉場幾十次;大場面拍攝,群眾演員多,還有轟炸場面,危險性大,管理費心費力等等。對於演員來講,還有更多問題需要克服:學習語言、減肥、唱歌、拉弦等,每個演員有著他們不同要解決的問題,都有新的嘗試、體驗和演繹。

一九四二》在山西的拍攝絕大部分在戶外取景,因此劇組面臨在12月極寒的山西長時間戶外拍攝的情況。幕前幕後所有人員和車輛都要在雨、霧、雪等惡劣天氣環境下行進;且不僅車輛,其他器材、道具更是需要肩扛手提才能到達指定位置。搖臂等笨重器材,一次就需要20多個工作人員才能架設完成。副導演說:「戲裡有一場戲,張涵予要騎自行車下山,路況非常非常的滑。他穿了兩三雙襪子,再加上戲服的棉襪,最後還是濕到可以擰出水來,他的腳都凍成紫色了!」在如此惡劣極端的天氣條件下拍攝,對《一九四二》的主創演員來說,也是職業生涯的首次體驗。苦中作樂的張國立老師不時地開玩笑給劇組的工作人員減壓:「我是一個南方人,沒見過雪,好興奮啊!我們那裡是下雨,這裡的雨怎麼是白花花的!」

泥濘的山路給劇組造成的困難不止於此,常因大霧而中斷拍攝,下山時更是因為能見度過低,不得不聯繫當地警察單位來協助撤離。而針對惡劣的天氣,劇組也是做足了拍攝的準備:在雨勢過大時採用人工遮雨棚擋雨、使用黑色布幕降低光線延長拍攝、將棉襖戲服捆在攝影機上以免機器受凍。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拍攝時,為了保護山區林木安全,劇組特地與當地消防單位配合好防火準備工作,甚至將消防員等化妝成群眾演員參與拍攝,以便處理突發情況。

即使如此,導演馮小剛絲毫沒有降低對於拍攝品質的要求,當雪量不足時,馮導還要求用鼓風機、人工雪來增加畫面效果,演員馮遠征就提到:「第一天還是假雪,第二天直接用真雪,而且非常非常冷,演員幾乎都是踩在泥裡頭。」演員徐帆在拍完夜戲後,也只能用烤火的方式取暖。演員張國立說:「一個劇組100多輛車,清晨3點多鐘就要起身動工給群眾演員化妝了。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艱苦的條件下、這樣一群人,頑強地去拍了一部震撼心靈的一部電影。我覺得他們付出的一切都是難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