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救火英雄 As The Light Goes Out

延伸閱讀

幕後製作

應用大量電腦特技打造的發電站沖天五級大火,致命濃煙密布,眼前漆黑一片,即使經驗最豐富的消防員,也永遠不知道危機甚麼時候出現

香港取景 香港後製 98%香港製造
救火英雄》拍的是香港消防員,戲中消防員面對的環境反映當下香港人的心態,所以郭子健堅持取景及後期製作都留在香港進行。「我也不是完全從情懷出發的,也有從實際角度考慮,反正香港和內地都不准在市區放火搞爆破,如此我在香港搭建布景,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比較有利,應變也比較快。」

導演在元朗錦田搭建發電廠外牆實景,連大小室內布景共十幾間,規模之大是近年港片少見。又因為牽涉很多焚燒和爆破場面,為確保建材抵受得住真爆,外牆景的搭建甚至要起地基。「雖然如今科技發達,但我仍堅信有些東西是要真做,才有實感的,當然CG輔助會令整件事的規模更龐大,但底樁一定要是實景,觀眾才會入心,這是我的信念。」


退役消防擔任顧問 還原最真實救人方法

消防電影少不了驚心動魄、九死一生的救人場面,《救火英雄》的著眼點則是「真實」。「我處理這部戲的動作場面時,只有一個理念:真實情況是怎樣的?有 甚麼場面以前未拍過?演員拋接斧頭,或者攬住水喉從廿樓跳下來射火的場面,很多電影都拍過,但這種動作設計是完全脫離現實的。我們請教過顧問,真實的救援工作原來是很狼狽的,因為消防員救人是要在極短時間內做很多工序,忙中會亂,做得妥當,已經很好。」如今戲中的絕大部分動作場面,都在現場顧問、退休消防總隊目許培道(Sam Sir)的指導下完成,包括一場複雜的高角度拯救行動。

「我們在現場經常遇到的難題都是技術性問題,因為我們始終比不上真的消防員熟手,再簡單的動作,譬如用萬能斧、開街井、上喉、射水,都要經過練習,我們不希望因為我們做得不夠專業,而影響到消防員的聲譽。」霆鋒說,其中最困難的,就是他與華哥合力拯救譚耀文的一場戲。「那場戲我們要做增益,即在兩個空間裡做一條繩,把傷者由A點送到B點,成功與否,就看你怎樣綁那條繩,其中的技巧的真很難,愈細微的技就愈棘手。」

所謂「增益」,就是如何利用機械性方法,增強一條繩的硬度,架設高角度拯救陣勢,過程中消防員只需應用簡單的D扣及繩結,但牽涉的力學理論就非常複雜。除此以外,連怎樣揹起傷者,都有指引,演員在現場都跟足顧問指示。「我拍消防,不是單純想拍他們有多威風,而是想呈現他們的實際工作環境,而我相信真實情況比電影還要惡劣。」導演解釋。

救火英雄》是郭子健電影生涯中,個人名義執導以來規模最大的一部,拍攝兩個月期間,就三次病倒入院。「是腎石,醫生說是壓力造成,拍完《西遊:降魔篇》之後就緊接這部,壓抑堆積起來。加上今次《救火英雄》是一部很個人投射的戲,裡面有很多抑壓的情感,比以往更抑壓,於是一次過爆發。」有份鼓勵導演拍消防的余文樂,大嘆這次自討苦吃:「導演自己都說:為何要拍這麼辛苦的戲?這部戲太難駕馭了,動作戲多,大場面又多,連導演都瀕臨崩潰邊緣。但當一部戲走到極端時,化學作用就來了。我相信導演將來回首,這會是他其中一部最滿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