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黑暗時刻 The Darkest Hour

延伸閱讀

關於製作

最初,《黑暗時刻》在我腦子裡只是一部2D電影,但當《阿凡達》出現後,片場開始審慎評估哪些作品可以變成3D。所以在2010年春天,我們在洛杉磯試拍了一些3D的畫面,看看跟我們所想要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否契合

黑暗時刻》(THE DARKEST HOUR)敘述在一場毀滅性的外星人攻擊之後,五個被困在莫斯科的年輕人為生存而戰的故事。這部3D驚悚片背景結合了莫斯科的古典美,來自於極富想像力的製片提默貝克馬貝托夫(Timur Bekmambetov)(《刺客聯盟》(Wanted)與《決戰夜》(Night Watch))與導演克理斯葛瑞克(Chris Gorak)(《毒氣浩劫》(Right At Your Door))的精心策畫,動人心弦的視覺特效。
在一道神秘的光電衝擊地球時,年輕的網路創業家尚恩(艾米爾荷許(Emile Hirsch)飾)與班(麥斯明格拉(Max Minghella)飾),正在這生氣蓬勃的俄羅斯首都來追求他們的發財夢;在這國際經濟中心,多的是金錢與肆無忌憚的商業詭計。而娜塔莉(奧莉薇亞朵比(Olivia Thirlby)飾)與安(瑞秋泰勒(Rachael Taylor)飾)在前往尼泊爾的途中,正好因突發狀況被滯留在莫斯科,她們也把握住機會體驗這名列世界前茅的夜生活首都。

這兩對好友接著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茲維達酒吧相遇,這是個專門吸引外國遊客與美女們的熱門景點,在場的還包括有把尚恩與班耍得團團轉的年輕瑞典商人史凱樂(Skylar)(喬金納曼(Joel Kinnaman)飾)。就在這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人才、超級名模與商界菁英於莫斯科的朝聖地裡,在外星人入侵、一切轉為黑暗後,很快地,就轉為一片恐怖的景象。

在地底躲過第一波攻擊的幾天後,五人來到莫斯科邊境,景象變得愈來愈詭異─原本充滿生氣的城市如今失去電力,無人居住,但卻被一股神祕力量佔據。由電磁波能量組成的外星人,開始以粉碎的方式殘忍地屠殺地球生命,將那些礙事的人馬上還原成他們原始的分子結構。這些外星人還是隱形的,但可以從任何電力發現它們蹤跡。白天是很危險的,所以倖存者學著利用夜間安全地在城市中移動;他們將在這非常情況下,面對不再熟悉的一切,做出反應。

在橫越這異國城市尋求協助的路上,這群人還遇到了居住在俄羅斯的倖存者,來幫助他們了解這幾近隱形的謎般入侵者,它們的目的與弱點,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反擊。

有勇氣就能生存。
黑暗時刻》是由New Regency影業與Summit Entertainment公司共同製作,由克理斯葛瑞克執導,編劇是強史派茲(Jon Spaihts),改編自雷斯理波姆(Leslie Bohem)、M.T. Ahern以及強史派茲共同撰寫的故事。主演的有艾米爾荷許(《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自由大道》(Milk)、《駭速快手》(Speed Racer));奧莉薇亞朵比(《鴻孕當頭》(Juno));麥斯明格拉(《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社群網站》(The Social Network)、《風暴佳人》(Agora));瑞秋泰勒(《變形金剛》(Transformers));以及喬金納曼(《毒利時代》(Snabba Cash)、AMC的影集《The Killing》)。製作人是湯姆傑克森(Tom Jacobson)(《快閃殺手》(Ladykillers)、《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以及提默貝克馬貝托夫(執導《刺客聯盟》)。

計畫起源─莫斯科有外星人

黑暗時刻》最初的構想來自於,製片湯姆傑克森與監製莫妮威爾斯常討論的一個話題。「大約五年前,我們討論到如果有個外星人的末日浩劫,我們輸了,不知道要繼續生存下去會是個怎樣的場景?」傑克森解釋道。「獨立紀念日隔天會怎麼過呢?我們對一個聚焦在角色們身上的故事有興趣。他們當時在哪?我喜歡結合人性與科幻元素的故事,再加上像是平凡人身處非常情形下這種經典的命題。如果我們被攻擊、被征服、被佔領了,會發生什麼事呢?這就是這構想的起源。」

「於是作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從一開始我們就把場景設定在莫斯科,」傑可森透露道。「這是個很大的決定,改變了所有事情…這些角色是誰以及他們為什麼會在莫斯科。他們來到這個許多人口中充滿活力,令人興奮的城市,但大部分的人們,尤其是美國人,都沒有去過。莫斯科感覺是那種年輕人會想去的地方,」傑克森說。「對於一群外地人來到這陌生城市的這個設定,我們都感到很興奮,因為當外星人來時,他們會感到更手足無措。」

編劇強史派茲開始著手編寫這個設定在莫斯科的全新劇本,而執導過全球賣座強片《刺客聯盟》與《決戰夜》的莫斯科導演提默貝克馬貝托夫,也來參與擔任製片。「與提默貝克馬貝托夫合作令人相當興奮,因為他很喜歡電影裡的科幻與視覺特效,」傑克森說。「再加上提默對於在莫斯科拍片又有當地人的觀點。」

這位具開創性的導演很高興能參與擔任製片。「製片與導演對我來說,幾乎是一樣的。當導演的時候,你不是攝影,你不用演戲,你不用幫演員化妝…你只要執導,」貝克馬貝托夫解釋道。「製片也是個管理的過程─人力與期望,所以對我來說製片代表你腦中已有電影的樣貌,而你必須找到對了的人來完成它。這幾乎是一樣的事情。你不需要在片場大吼大叫,但你要找到對的人,用對的策略。」

「大概在4年前,原本劇本是設定在一個美國小鎮。我第一次跟湯姆傑克森談論此事時,我說『我們可以改到莫斯科嗎?』,當背景變了,整個電影馬上也變得有趣了起來。就像《金剛》(King Kong)在莫斯科就很有搞頭,《金剛》在紐約就沒人想看了,因為那已經拍過了。」貝克馬貝托夫說道。「對觀眾來說這部電影應該蠻有吸引力的,因為沒有很多西方電影是在莫斯科拍攝,光是這點就讓人覺得很酷。」

「莫斯科是個非常特別的環境,有著非常有趣的樣貌,因為它很不尋常。莫斯科沒有巴黎美麗,沒有曼哈頓廣大,但它有自己的氣氛與光影。就算你把平常的、傳統的故事搬到莫斯科,它馬上就會變得有趣了起來。」貝克馬貝托夫重申道。「再來,我們有俄羅斯文化,我們有俄國電影的歷史,那很不一樣,而它某程度會對在俄國拍攝的作品造成影響。觀眾會喜歡它,會覺得很新鮮。電影的成功方程式是好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特別的世界。如果你有一個好故事,你可以到莫斯科來拍攝,你的電影就會變得很有趣,就像《第九禁區》(District 9)在南非的約翰尼斯堡拍攝一樣。」

「這地點本身就成為說故事的力量,」傑克森補充道。「就外貌上,莫斯科的建築有我們想要捕捉的氣勢與力量,當然我們是以外地人的眼光來說。莫斯科也是以一個瘋狂的地方著名,有多彩多姿的夜生活,相當奢華。我們也想要在這捕捉新的狂野西部感覺…刺激、光彩、魅惑、氣味、音樂以及城市的活力…然後與秋天後的寂靜作對比。」

「提默有絕佳的觀察力與想像力,他的Bazelev公司也有個很棒的團隊負責我們大部分的視覺特效。我們很早就開始發展視覺特效,他們作了很多美術的概念以及主要元素的模擬─或是前置視覺影像(pre-viz),」傑克森解釋道。「這部電影主要就是關於這個構想,以及如何去實行,使這個構想具象化。所以提默在莫斯科的視覺特效團隊,拍攝的兩年半前就開始工作,產生出了很多代表這部電影的影像。」
「他們創造了外星人的初期概念,以及概略的空蕩蕩的莫斯科的雛型,因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元素,把一個擁有1千4百萬人口的國際都市淨空,」傑克森補充道。「後來在電影裡,劇中人物也會發現外星人在這裡搞的鬼。」

大約在開始拍攝前一年,導演克理斯葛瑞克被選來主導這個作品。「我很興奮能與克理斯合作,因為我很喜歡他的《毒氣浩劫/Right at Your Door》。我覺得那部電影很真實、誠懇、可怕、可信,裡面的演員也表現得很棒,故事敘述起來也充滿了堅定,」傑克森說。
「克理斯讀了我們的劇本,很感興趣,他說的關於電影的東西感覺也很對。特別是關於故事敘述的某些部分,像是角色如何貫穿整個故事。克理斯覺得他們對外星人逐漸理解的過程相當重要…他們對外星人以及自我處境的了解,決定了整個故事的情緒。角色們是我們進入故事的窗口。本片的敘事觀點就是跟隨著他們,直到他們弄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傑克森解釋道。

「《黑暗時刻》是他另一部導演作品,但克理斯真的把一些有趣的東西帶了進來,因為他真的是從角色的觀點出發,」威爾斯附和道。「他真的花很多時間去思考,與演員們合作,討論他們的經驗…莫斯科對他們的意義,他真的要讓角色們活過來。克理斯同時也有美術指導與藝術指導的背景,所以他真的能夠不只能夠利用莫斯科的美,還能讓我們的主角們身處在一個非常真實的浩劫後城市。」

「克理斯在準備拍攝這部電影時,就親自走過一趟莫斯科,這是很重要的;讓他了解這城市,選取他覺得有力量的景點,能夠衝擊主角們,讓他們站在一些宏偉、壯觀而且美麗─有時是殘忍的美麗─的畫面前。希望它也能同樣地對觀眾產生衝擊,」傑克森補充道。

「當我們在找景點時,俄國的組員對於我想要拍攝一些代表性的地點有些抗拒,這些地點是我從未在美國電影裡面看到過的。對他們來說,拍攝紅場(Red Square)就像我們拍攝自由女神像、時代廣場或是好萊塢立牌一樣。但我就是想要這些明信片會出現的照片,而且我要角色們與我們的故事發生在那明信片裡。我要拍紅場、Patriarch Bridge、Church of Christ…這些真正代表性的俄羅斯建築。莫斯科就是由這一切組成,才得以如此豐富有活力。我們一邊拍攝一邊了解歷史,感覺很棒,會有許多大部分觀眾可能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內容,更沒想過會在一部外星人入侵的電影中看到。」

以身為導演的充沛能量使得這一切具挑戰性的拍攝可行。「克理斯葛瑞克從抵達莫斯科那天就沒有停過,」威爾斯笑著說。「沒有一個組員比他更努力,而他導演的領導力也激勵其他組員看齊。我們只有有限的時間能夠在這些場景拍攝,而我們要拍得場景很多,所以每分每秒都很重要。如果你的導演帶頭衝,那事情就會順利很多。」

「這些外星人之所以可怕,最主要是因為它們幾乎是隱形的。當它們攻擊時,那是立即、致命且不可逆的。重點是它們是電氣生物,這也是主角們後來逐漸理解的,」傑克森說。「雖然這是科幻小說的邏輯,但我們還是希望它是可信的。所以,在葛瑞克來了之後,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科學。這些是由機械與電磁組成的生物,電流是它們的血液。我們想出它們會製造一種護盾,使它們隱形。這護盾同時有兩種用途─可以防禦也是攻擊武器。」

這些倖存者一邊躲避敵人,一邊跑遍死氣沉沉的莫斯科尋求援助。「這些外星人發射出一種波能量,散播到附近環境中,然後點燃所有會導電的東西。它們就是靠這樣來搜尋的。不是X光,不是紅外線…是全新的東西,」葛瑞克補充道。

「很開心這部作品能夠徹底顛覆恐怖類型電影傳統…光亮比黑暗更可怕,」葛瑞克解釋道。「在這種類型裡,黑暗一般來說都是最令人恐懼的,但因為這些外星人是隱形的,而它們接近時會點亮燈光,所以燈泡變成危險的警告。所以在夜晚活動確實是比較安全的,盡量避開燈光,待在黑暗中。白天變成是危險可怕的。」

「這些外星人與燈光,以及任何電器用品間的相互關係,製造出不同以往的恐懼,因為一般來說光明是令人安心的。但在這部電影裡,它代表危險的來臨,」傑克森同意道。「當外星人靠近電燈時,燈在沒有接通任何電源的情況下,就會開始明滅閃爍,因為外星人本身就能夠產生能量。主角們自己理解到這點後,他們就很聰明地用燈泡、收音機、手電筒或是手機,來當作警示訊號。」

外星人喜歡用的武器是直接將物體粉碎。「關於我們敵人很重要的一點是它們有這非常暴力的攻擊模式。外星人用直接燒熔我們基本粒子的方式,來把地球人變成粉碎…直接把身體化為塵埃。粉碎是個非常暴力、有結構性且粗糙的,絕非乾淨俐落的手段。沒有兩個粉碎的的過程是相同的,」葛瑞克解釋道。「這是基於物理學原理,而這又是本片的根基,要讓觀眾體驗到危險的真實迫切。」

「粉碎就像是削木機或是研磨機,」傑克森附加道。「這都回歸到最初的概念,它們天生就是電氣的生物,所以粉碎的過程應該會比較像是被一道閃電分解。因為我們想要以特別輔導級(PG-13)發行,所以有很多的視覺特效來增加粉碎的強度。我們想要營造出一種冒險的感覺,而不只是單純恐怖的感覺。我們不想要血淋淋的畫面,我們要的是有科學基礎的東西。」

當外星人在搜索倖存者時,觀眾可以從外星人角度欣賞。「在原本的劇本裡並沒有外星人的觀點,這是克理斯葛瑞克加進去的。我們開始理解到,當你在對付某個隱形的敵人時,必須給觀眾一些威脅感。它們在哪裡?有了他們的觀點後,我們真的可以得到一些情報,它們正在搜尋人類的蹤跡;這不單純只是偶發事件。有個會思考、有生命的生物在獵捕人類。這些外星人不會看到你的熱源或是骨頭,它們只看到從腦發出、循脊椎而下,流過你身體的電流脈衝。當我們想到這個點子時,就感覺一切都到位了。」

「提默跟他的組員在整個過程中都是很好的工作夥伴。更早之前,湯姆、莫妮跟我會到提默位於洛杉磯的家中,開過幾次腦力激盪的聚會,結果很不錯,」葛瑞克說道。「提默天生就是個非常有創意的電影人,他為電影中的外星人外型、移動方式與動作提供意見。它們難以捉摸的存在,它們危險的地方,以及要如何將這些呈現給觀眾。」
當《黑暗時刻》還在前置階段時,詹姆斯克麥隆(James Cameron)石破天驚的3D巨作《阿凡達》(Avatar)正席捲全球票房、影評,以過人的創造力獲得空前的成功。「最初,《黑暗時刻》在我腦子裡只是一部2D電影,但當《阿凡達》出現後,片場開始審慎評估哪些作品可以變成3D。所以在2010年春天,我們在洛杉磯試拍了一些3D的畫面,看看跟我們所想要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否契合。本來說實在的,我有些不情願,因為一直以來在我腦子裡的是另一部電影。但當我們準備用3D的設備播出、一起剪輯那些夜晚拍攝的片段、再後製加上一些視覺特效、在銀幕上播出後…我改變心意了,」葛瑞克承認道。

「變成3D是很有野心的冒險,因為要花很多錢,」貝克馬貝托夫附加道。「這是個非常大膽的決定,而且沒有回頭路,因為整個製作計劃都要改變,使得我們要重新思考所有的鏡頭。3D鏡頭的編排與2D電影是完全不一樣的。3D正在起步,有些語言還不存在。每部新的3D電影對於建立起整套語言,都是往前邁進一步。我們必須要學習如何製作,但也要教育觀眾如何去消費它,因為它很不一樣。但好的是,我們有機會能夠操作這些新玩具,了解它們如何作用。」

「我們選擇用3D來真正捕捉這座美麗城市的環境,以及外星人本身、它們的行為以及粉碎過程。我們覺得外星人天生由電氣組成這點,用3D來表現會很棒。對我們來說,莫斯科是新的潘朵拉。作為第一部在這裡拍攝的3D電影,這機會我們是一定不會放過的,」葛瑞克分享道。

「這部電影有著強烈情感且相當刺激。一旦主角們從庇護所出來,試圖橫越城市時,那需要不屈不撓的精神。克理斯與我們的攝影指導史考特基文(Scott Kevan)特別加深角色鏡頭背景的深度,讓你感覺生歷其境,好像親臨現場,」傑克森描述道。「這部電影拍成3D是很合理的,因為這故事有冒險的本質,有旅行的部分─這些元素用3D來表現非常的好。我們還試著拍攝寫實的3D電影,這在3D電影並不多見。你有看過科幻電影、家庭電影以及電玩遊戲電影拍成3D,但還沒有真正看過一部寫實的3D冒險電影。」

「重點是要讓電影看起來不能感覺有太多的電腦動畫,必須感覺一切是真實發生的。」威爾斯說。

「當我們開始與提默工作時,他的這個由視覺特效總監Dmitry Tokoyako領導、非常厲害的Bazelev團隊,帶領整個電影的製作,後來史帝芬馮梅爾(Stefen Fangmeier)加入後,整個團隊又更夢幻了,」傑克森補充道。

「史蒂芬與Dmitry讓我們確實地了解電影可能的樣貌,」葛瑞克同意道。「外星生物天生難以捉摸,並非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地出現。慢慢地才揭開外星生物的神秘面紗,慢慢地累積對它們的認識,以及我們的主角們如何開始真正地了解它們。一旦他們摸清楚了外星生物的本質,他們就可以開始反擊。故事帶我們歷經這了解的過程,而我覺得史蒂芬與他的團隊完全掌握箇中要領,而且知道如何釣觀眾胃口。」
「3D技術給了這個內心故事一個壯麗的舞台。電影的主要核心是人與人間的關係,那才是故事的主幹,讓電影充滿情緒張力,」貝克馬貝托夫說道。「但3D視界讓你一窺整體的背景與規模。因為3D技術讓你身歷其境,這是非常特別的經驗。我希望這部電影可以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當大災難發生時的真實情況。這是第一部讓你用3D看到世界被摧毀的電影。」

用3D拍攝使得演員的工作顯得更為重要。「在3D電影裡你不能剪接來吸引觀眾的注意,你不能用晃動來刺激觀眾,只能盡量讓觀眾與角色同在,所以每個角色發揮感染力是很重要的。幸好,我們有很棒的演員。」

「現今的電影觀眾都渴望看到一些從未見過的新東西。但不是很在乎能不能夠與角色取得連結,感同身受,」威爾斯同意道。「對我們來說,首要且最主要的,就是真的使觀眾能體會主角們的旅程,以及他們與外星生物交手的經過,然後才是視覺特效以及3D技術來輔助,但不能喧賓奪主。」

選角
五位充滿活力的年輕演員被選來飾演倖存者,帶領觀眾了解故事始末。「劇本描述一群差不多年紀的年輕人在莫斯科相遇。我們真的很希望這些角色感覺很真實、有戲劇性、有趣而且有感染力,所以我們對於最後的名單感到很興奮,他們都具有以上的特質,」製片湯姆傑克森說道。

「我們有絕佳的卡司,」導演克理斯葛瑞克說。「艾米爾荷許在《阿拉斯加之死》中令我驚豔,而奧莉薇亞朵比是我女主角的第一人選。麥斯明格拉與瑞秋泰勒也都是很棒的演員。喬金納曼是個瑞典的出色演員,我很高興能讓他們齊聚一堂。這是個很棒的核心卡司,我們在城市裡快速且有計畫地移動拍攝,都得靠他們配合。我們知道他們一定能夠達成任務。」

「艾米爾荷許與麥斯明格拉飾演的尚恩與班,為了一個旅遊網站的點子而來到莫斯科。他們從小就是好朋友,班比較實際,但尚恩與他相輔相成,」監製莫妮威爾斯說道。

「像是其他好朋友一樣,尚恩與班雖然都很聰明且有抱負,但他們還是有不一樣的特質,」傑克森說道。「班比較有組織,他是有計畫的人。尚恩則提供活力、歡樂,以及跳脫性的思考。他們都很有遠見,很能代表他們世代的年輕人,總是在尋找新東西。」

「一開始,尚恩是個無憂無慮的傢伙…人生對他來說無足輕重,」艾米爾荷許說道。「但他很能適應困難的環境,所以當外星生物開始攻擊時,這項特質就派上了用場。尚恩能保持冷靜。他是個非常崇尚英雄主義的傢伙,是個有勇氣的人,知道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冒險。」
「艾米爾是個非常有自信的演員。我們很幸運能有他的參與。他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他也令你信服,」傑克森說道。「他也很有趣,他能用具娛樂性的方式詮釋角色,並感染觀眾,讓你喜歡他。他讓你入戲。艾米爾有天生的魅力、智慧與真誠,同時對電影的直覺也很敏銳。他的角色身處在這百年難得一見的困境之下,必須面對它。沒有選擇,如果你不面對,就得死。」

這是第一部找來演技備受肯定的年輕演員主演的科幻片。「我很興奮能有艾米爾的參與,」葛瑞克承認。「他表現出了尚恩的真實與細膩。他很討人喜歡。他真的很努力,盡可能地把角色的細節都表現出來。我們合作了好幾個月,不斷反覆討論尚恩是怎樣的人,跟艾米爾合作的經驗真的很棒。我其實早在《衝破顛峰》(Lords of Dogtown)時就認識他了,那時我是擔任美術設計。艾米爾是個很棒的演員,接演《黑暗時刻》對他來說是一大躍進。他同時也是個科幻迷,《阿凡達》出來時,我們都得好好討論一番。」

「我很喜歡《黑暗時刻》劇本的調性,我想我能夠以演員的身分為電影注入些什麼,」荷許補充道。「雖然它是部科幻電影,但有的不僅僅是特效,還有很多角色的內心發展與戲劇情節。這對我來說是個絕佳的組合。我讀得很開心,它讓我感到恐怖、懸疑又刺激。當我第一次見到克理斯,他讓我看這些很酷的分鏡圖,有種中世紀的感覺,非常詭異,有種黑暗的調調。」

荷許也被電氣外星生物的顛覆安排所吸引。「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其中一點,就是用燈泡當作外星生物來襲的警示燈。所以使用電器在這樣的恐怖與科幻元素下,是有利的。突然車上的收音機打開了,你就知道有壞東西在那附近。這很特別。有趣的是我們在片場時,我們脖子有一圈燈泡,都是點亮的。我有時走開去喝個飲料,我的燈泡也會亮起來。喔,原來是他們在找我。」荷許笑著說。

英國演員麥斯明格拉被選中,演出艾米爾荷許角色的最好朋友。「麥斯來面試了幾次班這個角色,表現得很好,」葛瑞克說。「他成為艾米爾的好搭檔。鏡頭下他們的火花也被帶進了鏡頭裡。能看到兩名有才華的演員飾演等重的角色,其間的火花令人感到非常誠懇、真實與滿足。兩人相互輝映。」

「班是西雅圖的軟體設計師。他跟他的夥伴尚恩到莫斯科,來賣他們設計的這套社群網站,但結果不理想,」明格拉說道。「他們走進這間酒吧想要藉酒澆愁,然後我們就遇到了一件非常戲劇性且無法預料的事件。班通常是個比較實際且有責任感的人,但在這種極端的非常情況下,他無法像平常那樣思考。所以有部分的他是需要依靠比較實際的東西。班期待自我的領導能力,但隨著故事開展,他發現自己的能力有多不足,而且他也被嚇壞了。他在這失控的情況下還一直想保持冷靜。雖然電影的調性是歡樂的,但同時它也會去探討人的內心與情感。」

「關於拍攝我很興奮的一點是,這感覺像是一部經典科幻動作片,但讓我感覺很新鮮,而且電影的調性完全不裝腔作勢。」明格拉說道。「這是一部完全知道自己目標的電影,克理斯能為電影找到如此協調一致又有趣的頻率,我感到很高興。克理斯顯然是個厲害且聰明的美術設計,有著絕佳的視覺能力,但他對我們演員也很棒。而且他也是個非常實際有效率的電影人與思想家,當你要在紅場拍攝,要拍攝3D,展示外星生物入侵,還要應付演員時,你就必須是這樣的人。」

明格拉的共同演出也是個加分的作用。「艾米爾是我最喜歡的演員之一,所以跟他合作真的很享受,對我來說是個令人興奮的機會。我們在影片中的關係與火花跟我們現實生活很像,」明格拉解釋道。「我們可以有足夠的時間相處,我們角色間會產生情感,這是很自然的事。從一開始我們就清楚的知道,我們可以信任這段友情。一點也不困難。」

「要讓我融入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找到對的人來跟我演對手戲,演出班一角。麥斯跟我真的處得很好,」荷許同意道。「他是個很酷的人,而我希望我們的友情在銀幕上有好的幫助。在俄國這種陌生的地方拍攝,能有個講英文又會開玩笑的同伴一起出遊,是很有趣的。麥斯是個非常自由,同時又很謙虛、有才華的演員,對演戲充滿熱情,願意嘗試新東西,我很欣賞他。」

提到演員間的化學效應,還包括了女主角奧莉薇亞朵比。荷許說道,「當我拿到劇本時,奧莉薇亞已經加入劇組了,這當然是我想要參與這部電影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很喜歡她的許多演出,我覺得她是個很酷的女孩,後來跟她一起經歷這趟冒險也非常有趣。我看過她在《法拉格北站》(Farragut North)中得出色演出,與克理斯潘恩(Chris Pine)合作;我也喜歡她在《鴻孕當頭》中的表現。而且,我覺得跟一個從未演過這類型電影的演員合作,一定會很有趣。」

「奧莉薇亞是個特別的演員,我已經是她的粉絲好幾年了,」明格拉說道。「我們也認識一段時間了,所以跟一個朋友一起合作感覺很自在。對我們兩個來說,這都是我們第一次嘗試一個非常不同的電影類型,是個非常刺激的挑戰,很高興有個好夥伴陪伴。她的女動作英雄角色詮釋得非常漂亮,而她還要再拍另一部,我想這可能是她未來的舞台。」

「我很高興我的角色娜塔莉不是典型的科幻電影女主角,不須衣不蔽體,不用非常火辣性感。她不只是個花瓶,」朵比說道。「她受過教育,從小生長於華盛頓特區外,現居在紐約市。她是個難搞的女孩,典型的美國成功者,信念堅定,很愛她媽媽。」

「她跟她大學認識、最好的朋友安,會停留在莫斯科,是因為最後一秒的計畫改變,」朵比解釋道。「從她們的背景故事交代,你可以知道她剛跟前男友不愉快的分手,而需要一點解放。安說服她參加這個往尼泊爾攝影行程,所以娜塔莉一反常態地作了突然的決定,決定跟她一起這趟旅程。」

在外星生物入侵的前夕,這四名角色在一間酒吧相遇。「娜塔莉對兩個男孩的第一印象,是她被麥斯的角色班所吸引,」朵比分享道。「他有點內向、沉默寡言,典型的聰明人,絕對是當領袖的料,是那種會當畢業生代表的人,而且長得很帥。娜塔莉看到艾米爾的角色尚恩,只看到一個自由自在的衝浪小子,那不是她的菜。她的目光都在班身上。」

「在外星人入侵後,她對沒有伸手可及的科技產品可用,感到有些不習慣,而且對小團體中的社交有些彆扭。因為這些原因,她話很少。但當危急時刻來臨,她黑白分明的本性就跑了出來─對與錯、安全與不安全、好與壞,」朵比解釋道。「她或許不是最大膽、最勇敢的那個人,但當情況需要她時,她會採取必要手段,而且願意不惜代價。」

「我被電影從角色的觀點出發這點所吸引,四個陌生人被迫要想辦法,在這幾乎無法想像的情況下生存下來,」朵比說道。「他們的本性都跑了出來,而最終電影對於那些本性都抱持開放的態度,在這種非常情況下,真的會把一個人最真實的本性逼出來。」

「奧莉薇亞為電影注入一股真實、誠懇與吸引力,」傑克森說道。

「奧莉薇亞是個來自東岸的女孩,非常有條理,而且很欣賞從澳洲來的瑞秋─ 一個有活力、充滿幹勁的女孩。兩人都是很棒的演員,而且相當融入角色。所有角色都很有說服力,兼具娛樂性與真實感。」
瑞秋泰勒飾演的是環遊世界的攝影師安。「能與艾米爾荷許合作,是我參與這部電影的原因之一。他是他那個世代最有才華的演員之一,」泰勒說道。「一發現他有參與,我馬上就跟進,因為就一個演員來說他真的不畏懼任何挑戰。這是你只能在很少的演員身上看到的特質,就算失敗了也不在乎。他總是百分之一百一十的全力以赴,毫不保留。絕不會留一手。他總是赤裸裸地展露無遺,真的很勇敢。」
朵比附加道,「我不知道還能怎麼稱讚瑞秋。我崇拜她。我一見到她就好激動,要演出這最好朋友的情誼一點都不是問題。我們私底下在莫斯科花愈多時間相處,螢幕上的表現就更自然簡單。當我們在拍攝最危險的鏡頭時,我注意到我們會自然地照顧彼此,而且有眼神的交流。這種在我們與角色間的連結,絕對讓所有東西都感覺真實。」

「最棒的事情就是我與奧莉薇亞的友誼。我愛死她了。她不只是我合作過最棒的女演員,而且他是個很酷、很可愛的人,」泰勒說道。「這也影響了銀幕前的表現。我們看起來像是超級好朋友,因為我們真的就是。我很高興《黑暗時刻》設定在這兩個女孩間的友情。在愛情故事中的友情,這真的很少見。艾米爾、麥斯、奧莉薇亞跟我,我們銀幕上的關係非常清楚、緊密且錯綜複雜。這真的很新鮮。」
「瑞秋很厲害,她很堅強,很親切,很融入角色。她把這角色變得比我原先設想得有趣很多,」明格拉說道。「她是個真材實料的演員,我對她的能力印象深刻。她是個特別的女孩。」

「拍攝這種電影你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鏡頭外你所得到的友情。麥斯、艾米爾、喬、奧莉薇亞與我已經成為很好的朋友。他們是我合作過的演員裡,最喜歡的一群人,」泰勒說道。「他們都是很棒的人。每個人都為電影注入一點原創性與特別的地方。角色是最重要的。很高興跟他們一起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工作,拍攝這樣大場面的電影,特技、視覺特效等等,真的是個很繁重的工作。所以,好處之一就是你與合作演員所建立的情誼。」

泰勒也很喜歡的是她角色特別的心路歷程。「我很喜歡安的地方是,在電影的一開始,她是個積極樂觀、有趣的可愛年輕女孩。但作為一個演員我很興奮、我也希望觀眾欣賞的是,她開始崩潰的過程,」泰勒解釋道。「當我們一開始見到她,她是個非常有能力的年輕女孩,而在恐怖的事情發生之後,她無法面對。她發現自己並非我們眼中那樣的親切、有趣、可愛。她發現自己並非勇於接受挑戰的人。她一團糟。她內在的脆弱真實地表現出來。」
「這趟旅程有趣的地方之一,就是有些你不期待會成為英雄的人,卻成為了英雄,而有些你期待會成為英雄的人,卻反其道而行,」傑克森說道。「有些人犯了些措,展露了他們的人性。」

「一開始,史凱樂是個自私的瑞典商人,只在乎自己。他削了這些傢伙一頓,但隨即他又得與他們結盟。他在整部電影有個人性學習的過程,」金納曼說道。「大災難發生後,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個自信、堅強、自私的商人,並不是帶頭的那個人,我喜歡這個設定。他很惶恐。他沒辦法做出理性的決定。他對倖存者一點幫忙也沒有。他在故事中有參與整個行動,但一開始他很害怕,一直是處於驚嚇狀態。」

金納曼繼續說道,「近來世界各地所出現的一些狀況,像是氣候變遷,如果大災難發生了會怎麼樣?這問題很多人都想過。如果毀滅性災難來襲,我該如何反應?這部電影對觀眾來說是一次冒險,但他們一定會對身處如此戲劇性狀況下的劇中人物有所認同。我們在角色上下了很多工夫,這絕對是一個以角色刻畫為主的電影。」
「拍攝視覺特效的電影真的讓我感到相當滿足,這是終極的演員體驗,」泰勒說道。「妳絕不會有機會在其他電影作這麼高危險的演出。《黑暗時刻》講述的是關於人類文明的盡頭。這是個需要思考的主題。就像要跟一顆網球對戲,這對年輕演員來說是個絕佳的機會,因為靠的完全是你的想像力。你必須要想像出一個令人發毛又難以捉摸的東西。你的任務就是在那個時點,讓這顆網球變成世界上最可怕、或是最吸引你的東西。」

像荷許一樣,金納曼也被3D元素所吸引。「我看過《阿凡達》之後,我有了新的願望…我想要演出一部3D電影,」金納曼笑著說。「我完全被那技術迷住了。」

「艾米爾的專業真的很吸引我。他很大方,而且他對中美洲的喜好很有鑑賞力,當然我完全聽不懂他在說什麼,」金納曼笑著說。「他總是會出現,總是會看到他。而且他是個幽默的人,喜歡惡作劇。麥斯是本片演員中來自歐洲的我的好兄弟,有時會跟澳洲來的瑞秋一起捉弄其他美國人。」

本片還找來了著名的俄國演員Dato Bakhtadze(《刺客聯盟》、《衝擊效應》(Crash))演出薩格(Sergei),以及新人薇若妮卡(Veronika Ozerova)演出薇卡(Vika)。

薩格在他的公寓周圍建造了法拉第籠─一種可將電流反彈的電網,他自己則用一個電線籠圍起來,這樣可以看見電流與波形的外星生物就看不見他。他甚至還為他的貓也準備了一個籠子。

薩格還在建造一種武器。「我們已經發現了電流與這些外星生物間的關係,或許這是摧毀它們的關鍵。我們旅程很大的一部分,就是要想辦法生存,以及如何對付這些無所不在的恐怖生物。在薩格的公寓,我們發現了他製造的微波槍。」明格拉說道。

「這名名叫薇卡的俄羅斯年輕人,也躲在薩格的公寓。這個角色的選角過程很有趣─我們找來了這個很棒的年輕俄羅斯女星薇若妮卡,她只會說一點點英文,但為了試鏡很認真地學習,」傑克森說。「有些時刻你就是會發現,你找到你要的東西了。薇若妮卡很棒,使整個畫面增色不少。她是個很漂亮的年輕女孩,但她有獨特的俄國精神。但她也有一般15歲小孩該有的特質,不論你是俄國人、希臘人、美國人或義大利人都一樣。」

另一個值得一提俄國演員高夏(Gosha Kutsenko)(貝克馬貝托夫的《決戰夜》、《日巡者》(Day Watch)),演出馬維(Matvei)一角,帶領由Nikolai Efremov、Arthur Smoljaninov與Georgiy Gromov扮演的俄國軍人。

「俄國的電影明星高夏扮演英勇的馬維。我喜歡這故事情節,俄國人來救援、幫忙,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2012年,找俄國人來演英雄會變成一股風潮,」貝克馬貝托夫笑著說。「在俄國的神話哩,英雄必須死亡。如果你沒死,那你就稱不上是英雄。我們有不同的文化習俗。」

「俄國人與美國人,我們很不一樣。20年前我們身處冷戰時期,如今雖然已經沒有冷戰了,但兩個野心極大的國家間還是有不少緊張關係。但當外星人來襲時,我們都團結在一起了,」貝克馬貝托夫笑著說。

「我們找來了一些著名的俄羅斯演員,而在莫斯科這裡的選角過程很有趣,也很不一樣。我們的國際角色是一般平民─普通人身處非常的情況。我們的俄國士兵則是深沉黑暗的角色,對這非常的情況已有些認識。當然,當外星生物來襲時,我們都是同一國的,而外星生物就變成了外來者,所以他們必須團結在一起,」傑克森同意道。
外星生物開始攻擊公寓時,主要角色們逃了出來,遇到了這些俄國士兵。「他們被嚇壞了,而他們在這轉角看到了希望。有四名俄國士兵,其中一名騎著馬,重裝配備著火箭筒與AK47步槍來找他們。他們穿著用城市裡的東西做的奇異護甲,其中一個上面還有硬幣,還有電池的導線,」傑克森描述道。「這些人已經了解道要如何防禦,以及如何反擊。他們穿著這導電的護甲,所以當與外星生物交戰時,他們應該不會被電流炸熟了。」

「連馬都有一套完整的電流護甲,以及一塊執照版蓋在牠的額頭,掛著牽住牠的鍊子。我們可以看到這護甲如何作用,以及可以看到這些人存活、反擊,甚至擊傷其中一隻外星生物,」傑克森附加道。「他們還無法殺了它,但他們可以知道它們何時變得脆弱,得以將它們擊退並逃脫。我們的主角們真是太厲害了。」

黑暗時刻》主要攝影工作於2010年10月15日,在莫斯科MyStudio片廠的薩格公寓的場景中結束,隔天在德國柏林的一個特製的水槽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