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太陽‧不遠 Sunflower Occupation

延伸閱讀

製片的話

太陽花公民運動在318開始之後,我每天到現場關心事件的演化,當時心中所想的是,台灣將因為這場運動,攪動出不一樣的價值和未來。這件事若要記錄,單打獨鬥勢不可為。

賀照緹/【接住一顆雞蛋】

太陽花公民運動在318開始之後,我每天到現場關心事件的演化,當時心中所想的是,台灣將因為這場運動,攪動出不一樣的價值和未來。這件事若要記錄,單打獨鬥勢不可為。

很快的,323行政院的鎮暴發生了,事件的面貌恍如拼圖,不同立場的主流媒體,選擇性的訴說不同版本的真實;每個人的立場,預先決定了拼圖的長相,這場詮釋權的長期戰爭已經開打。無論如何,將第一時間拍到的畫面留下來,非常重要。於是萌生了一個檔案公共化的構想。

幾天後,在紀錄片工會的會議上,許多熱心會員也加入討論,在這次會議中,大家一起催生了這個紀錄片的計畫。

為什麼要進行這個計畫?我想這跟「公平」有關。紀錄片工作者總是出現在最黑暗、邊緣、弱勢的角落,你也許可以說,有很多紀錄者是為了追求公平而存在。

這次的服貿爭議,顯現了它是一個階級的議題。被影響的是還沒有累積人生財富的青年世代、沒有含著銀湯匙出生的年輕人、資本薄弱的中小企業主、更多的是薪水薄薄的勞工。

一國之內有關階級的問題,應該審慎的處理,否則,貧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公平,將會越來越嚴重。加上這次的黑箱作業,讓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昇到高峰。

身為紀錄者,總會奮不顧身的奔向被掩蓋的真相,同時為了追求公平,不只站在雞蛋的那一邊,還希望溫柔的接住雞蛋,孵育小雞,讓小雞長大,因而公平有滋長的機會。

所以,這大概是一群紀錄者開始聚集的原因。你也可以說,我們滿懷期待的,想要養育一隻本要粉碎在高牆上的小雞。嗯,對啊,想做得比村上春樹還多!

蔡崇隆/【為了一個更好的台灣,我們沒有回頭的理由】

紀錄片在八年代之前曾被污名化為統治者的宣傳工具,但隨著公民社會的逐步成形,多數紀錄片工作者選擇了與人民站在一起,雖然力量是如此微薄,但在主流媒體無條件向政商勢力靠攏的 21 世紀台灣,紀錄片不但是再現真實的最後媒體,也是防止統治階級濫權的有力防腐劑。

318 興起的學生運動捲動了新生代對這塊土地的強烈關懷,也使得原來各自單兵作戰的紀工首次集結,希望對這個二十幾年來規模最大的公民運動留下一個比較完整而深入的紀錄。 我們希望,全面覺醒的公民社會最終能夠撼動威權保守的政治體制,而這個過程?不容許統治者再以消音滅影的方式抹殺人民抗爭的痕跡,進而以其意識形態工具對下一代洗腦。

我們相信,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紀錄與真實一樣有力。紀錄片不只是國家的相簿,也是站在權力對面的永?異議者。民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落實民主及轉型正義必然是一條漫漫長路。但為了一個更好的台灣,我們沒有回頭的理由。

◆片名:不小心變成總指揮/導演:傅榆
導演的話:
【一個期待改變社會的大男孩,當被歷史的意外推上權力至高點,
他開始越來越認識「何謂民主」。】
【民主是艱難的,或許我們應該敬畏它,而不是以擁有它為自豪。】
【當理解為突圍前的嘗試,為何苛責?】

◆「我來街頭的理由」/王佩芬
導演的話:
【當立法院的牆被學生們翻過去了後,群眾紛紛走上街頭的動力究竟是什麼?】

◆片名:一夜之間我長大/導演:陳育青
導演的話:
【這一夜,我決定坐在這裡,因為我是國家的主人,我是自己的主人。】

◆片名:國家機器的啟動/導演:蔡崇隆
導演的話:
【國家暴力的真正元兇,不是搞錯效忠對象的?暴警察,
而是敢把抗爭公民當作敵人的統治集團】

◆片名:我們的1990/導演:蔡靜茹
導演的話:
【1990與2014,兩個不同的世代,為同一個理念:民主,站上街頭為自己的未來而戰。】

◆片名:關於事實的100種說法/導演:黃兆徽
導演的話:
【你以為你看到事實了嗎?】
【各說各話的媒體所導致的撕裂,可能是更大的暴力】

◆片名:看不見太陽的那幾天/導演:李家驊
導演的話:
【我們爭的,不是眼前的陽光,而是能夠照亮未來的島嶼天光】
【看不見太陽的那幾天裡,我們看見希望】

◆片名:烈焰下的崩解與重生/導演:李惠仁
導演的話:
【光明與暗黑,一體兩面,這是月亮也是太陽花。檢視烈焰現場的灰燼,他們是否轉化成革命的能量?】

◆片名:「退場前。志工絮語」/王佩芬
導演的話:
【反服貿運動結束前夕,物資站青年志工們聚在一起,娓娓道來身為社運新鮮人的心情故事。】

◆片名:世代正義藍綠之爭/導演:周世倫
導演的話:
【學運往往是政治腐敗與社會墮落的最後一道良心防線】
【藍綠之間,還有一種空間稱之為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