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寶米恰恰 Cha Cha for Twins

延伸閱讀

《寶米恰恰》編導

楊貽茜,2006年發表第一篇長篇小說《純律》,即獲得皇冠大眾小說獎百萬首獎,為史上最年輕之得主,並獲得觀眾票選第一名。

楊貽茜 / 導演、編劇

「對稱」令人著迷…但「不對稱」應該才是我們正常的期待。
─理查.費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81年出生於臺灣高雄,高雄中學畢業,曾就讀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視丘攝影藝術學院。高中時期曾任女籃校隊隊長,代表參加全國高中聯賽(HBL)。2007年取得德國慕尼黑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小提琴演奏大師班文憑(歐洲學制最高學位,等同博士學歷),現就讀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導演組。

2006年發表第一篇長篇小說《純律》,即獲得皇冠大眾小說獎百萬首獎,為史上最年輕之得主,並獲得觀眾票選第一名。2008年電影劇本《青釋迦》,改編自她的原著小說,獲得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優等獎。

2009年自編自導的短片《2+1》(2009),入選倫敦臺灣電影節Taiwan Cinefest London「臺灣新星」單元,並入圍2009第八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及入圍2010金穗獎最佳劇情短片。《寶米恰恰》為首部電影長片,改編自己創作的同名小說,楊貽茜以自身雙胞胎的成長經驗,深入刻劃角色,讓觀眾在歡笑之餘,還能一探雙胞胎的內心世界。

導演的話

電影《寶米恰恰》的企劃宗旨,在於製作出一部青春活潑、詼諧可愛的電影。一部讓觀眾看完之後,帶著笑容、愉悅陽光的輕快心情回家的電影。讓年輕的孩子們,知道自己正處在人生多麼有趣而熱血的階段,而較年長的觀眾,也會想起自己年少時期,那種純真、痛快又坦率的淚水與汗水。更重要的是,那段執著於自我探索、自我肯定,在獨立與依賴之間逐漸成熟的過程。我們想製作這樣的電影。現在的社會因為教育普及,年輕人的就學時間都拉得很長,進入社會的年紀不斷向後推遲,相對的,「青春期」似乎也變得很長。這聽起來似乎很過癮,但學習獨立、跨越自我的高牆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功課。

劇中的主角寶妮身為雙胞胎,從一出生就有妹妹形影不離的相伴,她們得到雙倍的關愛,同時卻也成為彼此的牽絆。在球場、課業、生活上,她們既能互相支援,當然也就能互相競爭。這個世界不是完美的,縱然寶妮米妮相親相愛,但仍有東西不能分享,更有東西不能一起承擔,這就是成長。不願再與妹妹搭檔的寶妮獨自帶球衝進禁區,意味著自我的解放與自由的爭取,但另一方面,也就是要獨自面對孤獨與不安。林肯(Abraham Lincoln)曾說:「一個人應該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他所指的長相並不是一般所說的外貌,而是一張由內心呈現出來的臉,這張臉,對擁有相同容貌的雙胞胎來說,恐怕是更重要的。而這就是一個為自己〝爭面皮〞的故事,縱使青春洋溢、熱血奔騰,但總還是有它的艱困,但那個年紀不就是如此嗎?跌倒了、再爬來,這次輸了,就下次贏回來,要超越的,不是旁人,而是自己。

王傳宗 / 導演

金鐘獎新銳導演,公視人生劇展《我的阿嬤是太空人》導演/編劇。(榮獲第44屆金鐘獎5項入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與「最佳攝影」)。新聞局輔導高畫質電視電影《搖滾保姆》導演/編劇、公視人生劇展《芭娜娜上路》導演/編劇、公視人生劇展《幸福牌電冰箱》導演/編劇。

導演的話

離青春越遠,就越懷念青春的味道。如果少年時夠精彩,長大之後,不論歡樂或苦澀都會成為甜蜜回憶的味精,內化在身上的每個部份。一首歌,一幅畫,甚至一股涼爽的風或是隨處飄來的麵香,都會牽動你的神經,回到那神奇的17歲。

這就是青春的滋味。

曠別青春數十載後,可以在而立之年重新處理幾乎忘怯的情懷,拍一部青春的電影,實在是個恩典。《寶米恰恰》表面上是一部雙胞胎姊妹大戰費洛蒙旺盛男生的青春愛情喜劇,但骨子裡卻不只是個雙胞胎的故事。雙胞胎的另外一半,可以是每個人鏡中自我的隱喻,如何在外界對人不同的觀感中,尋找自我的認同,找到屬於自己的正確道路。它不只是一部雙胞胎的電影,它是一部everybody的電影。

在拍了許多的資源有限且製作期匆促的電視劇與連續劇後,拍電影成了一件雖辛苦卻又奢侈的工作。導演就像每天搬石頭到山上的神話人物西西弗斯,不斷地重覆同一個動作好幾遍,只求完美的表演與走位。寫實影片還是處處充滿了設計,導演的工作就是把那鑿斧的痕跡給抹去,讓整體的表現看起來更自然。

不只是導演,現場工作人員都為了一股看不到的「氣」(aura)而努力。攝影師為了經營觀眾不易察覺的暗部而努力;收音師為了捕捉觀眾聽不見的聲音而打拚。演員為了呈現觀眾看不見的小動作而使盡全力。所有看不見的東西集合在一起,就會形成一種氛圍。這就是電影。只是這回為了多複製一個雙胞胎,更是動用了千軍萬馬,難上加難。有快樂的戲,也有拍得很痛苦的動作戲。只是再苦再累,也要撐著苦瓜臉微笑一整天。拍片本來就是複雜的玩意。